美國哈里斯調查中心發布的信息顯示,人一生60%~90%的疾病都可能與壓力處理不當有關。醫學專家指出,身體的七大系統也會跟著遭殃。比如,神經系統會受到悲觀情緒影響,向腎上腺發出信號,釋放腎上腺素、皮質醇等激素,并由此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升高等;心血管系統可能出現急性應激反應的反復發作,引起冠狀動脈的炎癥,導致心臟病;胃腸道系統,容易發生胃灼熱或胃酸反流,甚至嘔吐。此外,消極應對壓力還可能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及男性生殖系統的正常功能和女性的月經狀況。
心理學中將應對壓力的不同態度進行了區分。一種是非理性信念,包括三種類型:要求絕對化,即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常與“必須”、“應該”這樣的詞連在一起,如“我必須做到最好”;過分概括化,即在看問題時容易走極端,一遇壓力便認為自己沒用、不可救藥、自卑自棄;糟糕透頂化,認為事情一旦發生了,后果肯定很嚴重,繼而產生焦慮、悲觀、抑郁等不良情緒。
另一種是理性的信念,更加積極、客觀、全面而靈活。這類人在心理上多表現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要喜歡我;目前狀況差強人意,但只要認準目標,方法得當,總會有轉機;即使真的無法改變,我也有其他優點和特長;每個人都不同,我對別人好,但不強求別人一定要對我好;人非圣賢,犯錯是正常的;這次成績不理想,沒關系,找出原因,繼續完善;只要盡力了,即使做得不完美,也會有收獲;一次失敗,并不代表總會失敗。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被領導指出問題,理性、積極應對的人會掌控住情緒,意識到領導的好意,并相信自己下次會改正,于是心情平復,壓力消散;而非理性、悲觀的人則認為惹怒了上司,得到的是前途不保的信號,于是整日愁容,還總是怒不可遏,把火撒到別人身上,惡性循環就這樣進行下去了。如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所說,“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建議大家采取以下方法,有意識地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最大限度規避“壓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