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得”少管“失”。人人都會追求積極和美好的目標,但生活無法十全十美,對這些缺憾,關注“得”還是“失”就成了樂觀和悲觀的區別。多想自己已經擁有的,有利于培養樂觀豁達的長壽性格,把憂愁煩惱放在一邊。
明天會是新的一天。樂觀者懂得,事情進展不順利,只能說明當天過得很糟糕,并不會影響明天,新的一天正在等待他們。這會減輕對糟糕一天的負面體驗,更不會以壞的方式結束糟糕的一天,而是滿懷希望過好每一天。
感恩讓情緒更高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發現,感恩會影響到人們血液中的蛋白質含量,減少炎癥反應。而且,常表達感激之情能增加愉悅度,讓人更關注生活中的積極事件。
善用“杯子理論”。壓力就像水龍頭里的水,源源不絕地流到心理承受力這個“杯子”里。不要悲觀地看到“水勢”有多大,而是積極地管理好飲食、睡眠、運動等生活方式,培養豁達進取的心態,以加大“杯子”的容量。
準備心情“急救箱”。壓力總是難以避免,不妨在辦公桌上準備一個“壓力急救箱”,也就是在某個角落貼張紙條,上面寫著用積極情緒面對的“藥方”,如“沒什么大不了的”、“周末我可以找閨蜜聊聊”、“已經很棒了,吃頓好的犒賞自己”等。
使用“認知療法”。如果快被壓力帶來的悲觀情緒淹沒了,不妨試試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的“認知療法”,問自己3個問題:這么想有沒有證據?即使有證據,還有沒有其他可能?若證據、可能性皆如自己所料,那事情有多糟?這樣想,你會發現事情并非死路一條,并開始理性思考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