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生自殺悲劇一旦發生,就無法挽回,不可彌補,留給親人的是無盡悲傷,帶給老師同學的是無限惋惜。此類不幸事件,給我們學校教育、家長、社會以強烈的警示!對青少年自殺進行積極的預防和強有力的社會心理干預,刻不容緩!
(一)學校教育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牢固樹立素質教育觀念,給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人格健康發展的學校社會環境。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現代教師要有21世紀的教育質量觀、人才觀,切實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1)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豐富學習生活,廣泛開展適應學生年齡心理特點、需求的各種活動,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教育,為學生創造能使自己身心潛能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空間;2)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要符合教育學的原則;要用心理衛生的要求嚴格訓練我們的教師,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盡量排除任何誘發、增強及擴大青少年自殺傾向的學校社會環境。3)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各級學校學生的必修課,訓練學生應對學習生活中各種壓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導建立可信賴的人際交往關系;教給學生自我情緒調節的方法,如系統放松法、焦慮轉移法、情感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將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殺行為作為一個基本價值觀念,根植學生頭腦。
(二)早期診斷與發現青少年學生自殺的苗頭,早期危機介入。
老師要強化自己的“心理輔導員”的角色意識,敏感地發現學生的異常反應。一是從學生的語言上診斷發現,如“活著真沒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突然沉默,或詞不達意等;二是從其行為變化來診斷、發現,如逃學曠課、突然不回家,或不與人往來,成天關在屋子里,或逐一還書、還錢等反常行為;三是從其身體征兆來診斷發現,如失眠、躁動不安、情緒低落、無食欲、極度疲乏、體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亂、自律神經失調等。一旦發現有自殺苗頭,應立即與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聯系,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形成社會支持系統,進行重點心理援助,釋放不良情緒,疏導心理死結。并及早調整其生活環境,盡量消除不利因素。自殺往往是個體感到孤獨無助、極度悲觀絕望時產生的過激行為,如果周圍環境是溫暖的、關心的、援助的,會使其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念和勇氣;反之,缺乏心理援助的冷漠環境,孤獨感絕望感不能排解,自殺念頭有可能付諸實施。
(三)重視對青少年學生中的神經和精神病患的確診和積極治療。
學校心理咨詢、輔導中發現有精神異常、身心異常癥狀的青少年學生,應配合家長及時請專業醫院專業醫生鑒別診斷,確診后的抑郁癥、憂慮癥、分裂癥、強迫癥等神經和精神疾病,斷不可不以為然,諱疾忌醫,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積極進行醫學、藥物治療,根治病根,方能避免自殺的發生。
(四)優化家庭環境,讓家庭成為孩子幸福健康成長的溫馨港灣。
“望子成龍”的父母是孩子產生壓力的另一個重要壓力源。家長要調整過高的期望值,因為只有綜合自己孩子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特長等各種信息進行正確加工,提出切合實際的期望和要求,才能產生積極的期望效應。否則,除了增加孩子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別無他利,這是其一。其二,調整家庭氣氛和親者關系。家長要重視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在溝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寬容、信任、激勵的原則,不僅可及時了解孩子成長中的煩惱,幫助、支持勇敢面對學生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而且有利于增強親子關系,形成孩子正常心態和良好性格。(例2中的父母,如果多關心溝通,也不至于孩子將自己關在房間兩天未出來都未引起重視,待事發后驚愕萬分吧!)
(五)開通生命熱線電話,建立防止青少年自殺的心理疏通渠道。
對有自殺傾向者的咨詢干預策略可以控制和轉移當事人自殺的爆發性、沖動性情緒。生命熱線電話讓其自殺之前有傾述內心苦痛的場所,又符合尊重個人隱私的特點。如:可要求當事人給自己親人留遺囑的方式,讓其發泄不滿和悲傷,同時使其從中感到有值得自己留戀的事物;可運用時間延緩的辦法,建議當事人暫緩實施,使其自殺念頭成為一過性的危機。還可運用“轉移”的方法,建議自殺之前作一次娛樂、體育運動或外出旅游等,轉移注意力、調節心境感受。實踐證明,不少企圖自殺者在撥打生命熱線電話后,采納了相關建議,不良情緒得以渲泄釋放而改變了初衷。
當前社會正值轉型時期,經濟和生活變化急劇,升學就業的激烈競爭,勞動工作的重新組合,以及價值觀念的嬗變,各種生活事件都可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只能直面現實,幫助、引導青少年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樂于學習、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