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預防感冒:
平常體質虛弱,氣候稍微變化或到寒冷季節極易感冒。
穴位: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肺俞穴、雙側定喘穴、雙側膏肓俞穴。
藥物:生白芥子、細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為2.0 cm、厚約0.5 cm大小的藥餅,正中放少許麝香,備用。
具體操作:將新鮮生姜切成5分硬幣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風門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藥餅放在穴位上,用風濕膏固定。每次貼藥時間視年齡而定,15歲以下者貼4~6 小時,15歲以上者貼6~24小時,從初伏的第一天開始貼,中伏、末伏各貼藥1次。
5.關節痛:
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進行調和(因為蜂蜜可驅寒祛濕),藥膏就好了。將一小勺藥物放在藥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窩外橫紋盡頭的窩里),如果是膝關節痛,貼在兩個膝眼上(有內膝眼和外膝眼,在膝蓋的兩個窩眼處),用膠布固定,貼10個小時,10天1次。
6.驅寒升陽:
取吳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攪拌均勻,取麝香壯骨膏貼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臍和腳心,每3天貼敷一次,每次貼6個小時左右,可祛寒升陽,治療老寒腿、手腳冰涼。
以上這幾種疾病是三伏貼中最常見的,其實,凡屬于陽虛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