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者,春夏秋冬是也。季節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已成定律。中醫多言五季,蓋多乎長夏,此遵《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之意,取四季,為合生長收藏,少乎于化。俟萬物得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之房室,亦不例外,茲就四季與房室養生關系初步探討如下。
春生
春為四季之首,春陽升發,氣候由寒轉暖,從陰轉陽,萬物復蘇,氣象更新,生機蓬勃。植物界大地泛青,春暖花開,萬紫千紅;動物界大部分動物都在春季發情交配,此時人的思想意識及身體活動應順其自然的變化,身心保持勢展暢達的狀態。房事較冬季應有所增加,至少不能對其加以過分制約。適度增加房事有助于機體各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有利身心健康。有學者研究發現,男性體內睪酮水平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可促使性欲有所沖動,這并不是邪念,而是性的萌動。
中醫認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風當令,萬物升發,于化主生,應于肝木。是時宜: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以使志生、神養以欣欣向榮。此時性生活既要迎合春季的特點,使升發之性充分展露、身心調暢、意氣奮發,切忌惱怒抑制,有悖春季抒發之性,但又不能任其春情滋生、心猿意馬、任意放蕩、有過之而無不及。
夏長
夏日來臨,花木繁茂,群芳斗艷,萬物欣榮,生息旺盛。此時人的心情愉快,性欲也相對增強,性生活應隨其意愿,順于自然,使體內的陽氣不受任何阻礙的向外宣通發泄。然夏天屬陽,陽主外,氣候炎熱,驕陽似火,晝長夜短,是陽長陰消的極期,人往往心煩急躁,易怒發火,且暑邪耗氣傷津,并可夾濕,人常有神疲乏力、“首如裹”之感,此時宜靜心養神,使神清氣爽,心靜自涼,冰雪在心。對房室也須正反兩方面予以注意。其既有促進性興奮,激發性沖動的條件,又有壓抑性情緒,消耗體力精力等不利因素。如何掌握行房時機和頻率,必須根據氣候、環境因素,個體心理及身體條件而定。
中醫認為,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暑當令,萬物茂盛,于化主長,心氣內應。是時宜: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此時性事可較春為多,然欲不可縱,尚須節欲。不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勢必弄得“半百而衰”。古人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殺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矣。過于沉迷房室反而可致真元耗散,髓腦枯竭,腎虛陽痿,耳聾目盲,肌肉消瘦,齒發搖落。
秋收
秋風冷雨,蕭殺之氣,草木凋落,四處寒蟬,萬物收斂。人們也應該神寧志安,情調志和,遠離悲秋。其房室不能似春之沖動,亦不能似夏之亢奮,應有所收斂。宜克制欲望,減少性生活,使體內的陽氣不再過多的向外發泄,以便貯藏精氣。且秋燥當令,往往出現身體局部干燥,有礙性事。
中醫認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燥當令,萬物蕭條,于化為收,應乎肺金。是時宜: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季處于陰長陽消階段,“秋冬養陰”,應休心養性,寧思靜緒,以應天時。秋天的性生活應有所減少,使志安寧,收斂神氣。然由于春秋兩季,氣候宜人,尤其秋季,豐收殷象。秋季性生活仍應有度,不縱不禁,性生活和于術數,合乎法規。縱欲過度反而傷人,孫思邈言:恣情欲多,則命通朝霞也。且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所以秋天宜養陰為主,適度遠房幃。
冬藏
嚴冬降臨,冰封雪飄,草木凋零,花木枯萎,百蟲蟄伏,陽氣潛藏,萬物潛匿,人之陽氣亦潛藏于內。這種季節應節制性生活。如果恣情縱欲,勢必導致體內的陽氣過多的外泄,機體抗病能力低下,容易引發各種疾病,且會失去新春的良好始端。
中醫認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冬寒當令,萬物閉藏,于化為藏,應于腎水,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是時宜: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因此,冬季房室保健尤須講藏。陽氣內閉,代謝降低,此時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故尤須注意“養腎防寒”。日常生活需注意:精神寧謐,飲食溫和,“早臥晚起,以待陽光”,鍛煉身體,應注意預防感冒。避免酒后入房,冬季飲酒御寒,其只是使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使人有熱哄之感,并非真正的御寒。且過渡飲酒對于生育亦有一定的副作用。
總之,人之性事,雖為己事,當順四時陰陽消長,萬物盛衰更變,法遵陰陽,和術數,慎起居;春夏養陽為先,秋冬養陰為要,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軌,則四季房幃有度,養生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