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就像雙刃劍,在治病強身的同時,也會帶來不良反應,尤其是妊娠期間,胎兒通過胎盤和母體相連,如果用藥不當,藥物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就可能會給胎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終生遺憾。但妊娠期間難免也有生病的時候,那么該用什么藥呢?怎么用才是合理的呢?下面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針對藥物對胎兒的可能影響,將藥物按危險性的分級,一共分為5類,這個分類目前被全世界廣泛接受和使用:
(一)藥物危險性等級分類概念
A類:對照研究沒有發現在妊娠期會對人類胎兒有風險,這類藥物可能對胎兒影響甚微。
B類:動物研究未發現對動物胎兒有風險,但無人類研究的對照組;或已在動物生殖研究顯示有不良影響,但在很好的人類對照研究中未被證實有不良反應。
C類:動物研究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在人類沒有對照研究;或者沒有人類和動物研究的資料。只有當對胎兒潛在的益處大于潛在的風險時才可以使用該類藥物。
D類: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對人類胎兒有風險,但為了孕婦的獲益這些風險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在危及生命時,或是病情嚴重只用安全的藥物無效時使用該類藥物。
X級:動物或人類的研究均證實可引起胎兒異常,或基于人類的經驗顯示其對胎兒有危險,或兩者兼有,且其潛在風險明顯大于其治療益處。該類藥物禁用于孕婦或可能已經懷孕的婦女。
(二)臨床常用藥物安全性歸納:
A級:胎兒安全。此級藥物極少,維生素屬于此類藥物,如合適劑量的維生素B、維生素C等。但在正常范圍量的維生素A是A類藥物,而大劑量的維生素A,每日劑量2萬IU,即可致畸,而成為X類藥物。
B級:相對安全。此級藥物亦不多,部分常用的抗生素均屬此類,如所有的青霉素族及絕大多數的頭孢菌素都是B類藥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呋喃妥因也是B類藥。甲硝唑雖然在動物實驗中對嚙齒類動物可致畸,但在人類,長時間積累的大量臨床資料證實早期妊娠應用,也未增加胎兒致畸率,所以FDA將其置于B類。抗結核藥乙胺丁醇是B類藥物。解熱鎮痛藥中吲哚美辛(消炎痛)、雙氯芬酸、布洛芬均屬B類藥。需注意妊娠32 周以后服用吲哚美辛可能使胎兒動脈導管狹窄或閉鎖,致胎兒死亡,故32周后不應再服吲哚美辛。心血管系統藥物中洋地黃、狄高辛及西地蘭均屬B類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潑尼松龍也屬B類藥。
C級:權衡后慎用。此級藥物較多,其或問世時間不夠長或較少在孕婦中應用,主要是早期妊娠應用對胚胎、胎兒是否會造成損害尚無報道,故難以有比較確切的結論。使用要謹慎,盡量選用可替代的藥,必要時權衡利弊后,向患者或家屬說明選用該藥的理由。抗病毒藥大多數屬于C類,如阿昔洛韋及治療艾滋病的齊多夫定。部分抗癲癇藥和鎮靜劑如乙琥胺、巴比妥、戊巴比妥等,在自主神經系統藥物中,擬膽堿藥、抗膽堿藥均屬C類;擬腎上腺素藥中部分屬于C類,如腎上腺素、麻黃堿、多巴胺等。抗高血壓藥中甲基多巴、哌唑嗪及所有常用的血管擴張藥均屬C類藥,利尿劑中呋塞米(速尿)、甘露醇均為C類藥。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中, 倍他米松及地塞米松均屬C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