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張老師是一名年輕教師,最近她被通知要上一節公開課,到時會有非常重要的上級領導來旁聽。張老師頓時感到心理壓力很大,對這項艱巨的任務也是猶猶豫豫的。她也想過找領導推掉任務,但又說不出口。于是只得硬著頭皮挨到上課,鼓起勇氣走上講臺,沒想到一開口,突然冒出這樣的話:“全體起立,向后轉!”下面一片嘩然。
心理分析:人猶豫時,往往出于矛盾的心態,“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讓他們陷入強烈的內心沖突。拿案例中的張老師來說吧,她一方面怕推掉了任務不給領導面子,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在內心發生沖突時,她沒能很好地解開這個結,硬撐著去講課,出現問題也就不奇怪了。
猶豫心態的產生,與一個人成長經歷和家庭環境有關。想放棄又不敢、不放棄又撐不起來的人,大多是小時候在家里受了嚴格的教育。這些從小被“嚇壞了”的孩子,兒時乖乖地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則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對工作、對生活也是猶猶豫豫。有的人甚至連買鞋子、買衣服都舉棋不定。
當一個人躊躇不前時,又是不是說明他從一開始就應該放棄呢?如果不放棄,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無非有兩種選擇:一是進,也就是處理好自己內心的矛盾,想想怎樣可以把它化解,哪怕帶著輕微的焦慮前進也無所謂;另一種則是暫時退卻,當考慮再三,發現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時,就放下面子,承認自己不行,暫且后退一步,這樣至少能避免以后的問題。
同時,在作決定之前,先要問問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在內心的天平上掂量一下輕重。必要時,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千萬不要一意孤行。
其實,進還是退都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一定得在盡量短的時間內作出明確決定。否則,內心矛盾被自己強行“擱置”,不僅耽誤別人的時間,也影響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