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第三殺手”
有關專家就此事提醒:在司法界中,抑郁癥是個國際難題,目前它已經成為繼艾滋病、非典之后的“第三殺手”。當我們把目光聚焦身體健康的同時,關注都市人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此外從法律角度而言,因為無法鑒定其準確性,抑郁癥也歷來被犯罪分子作為逃避刑事責任案件的借口,所以如何增加審理這類案件的可操作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長期被已分居的丈夫惡意騷擾及為孩子教育瑣事困擾的巨大精神壓力下,劉利平萬念俱灰,竟把罪惡之手伸向了自己唯一的兒子,導致兒子最終死亡,從而犯下故意殺人罪。前天,徐匯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刑事案件。
求學矛盾起爭執
悲劇的導火索源于孩子的求學問題。因19歲的兒子平時學習成績較差,在一家旅游職校就讀,劉利平便想讓孩子去南京軍事學院讀本科深造。2004年9月,劉利平幫兒子辦理了旅游職校的退學手續。但沒想到去年3月的時候,兒子被檢查出患有心肌炎,于是上軍校的事情就此耽擱。之后,兒子又提出要去澳大利亞留學,可由于沒有高中畢業文憑無法辦理相關的留學手續。去年4月11日晚10時許,劉利平在與兒子談起求學問題時,兩人發生了爭執。
萬念俱灰萌殺意
事發當天,劉利平剛被已分居的丈夫惡意騷擾,情緒極度不穩定。晚上又與兒子為了求學之事再起紛爭,劉利平頓時感到萬念俱灰,長期以來壓抑在心底的郁悶情緒在那一刻如火山般爆發了。她拿出20粒安眠藥溶入水中,謊稱是治療心臟病的藥騙兒子服下,等兒子完全失去知覺后她又用枕頭悶在兒子臉上,直接導致孩子窒息而亡。等她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時,頓時后悔不已,可一切都晚了。案發后,劉利平沒有報案,她把空調開到最低溫度,抱著兒子冰涼的尸體枯坐房內。其間,她數次用刀割腕想一死了之。兩天后,劉利平才打電話請親戚報了案。
抑郁病癥成禍因
法庭上的劉利平淚流滿面,幾度哽咽不能語。一向對兒子寵愛有加的慈母為何能夠下狠手置兒子于死地?據劉利平的親朋好友介紹,劉利平和丈夫的關系一直不好,長期分居,婚姻生活十分不幸。也許是為了彌補對兒子的虧欠,劉利平十分溺愛兒子,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是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但是兒子對母親的境遇卻不夠體諒。劉利平的舅舅告訴記者,由于多次受到丈夫的惡意騷擾,外甥女的情緒一直不太穩定,經常精神恍惚,脾氣暴躁。從2003年起,劉利平就開始失眠,每天靠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但是,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個中年婦女的反常情緒和行為其實是一種潛在的心理疾病。
一份由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專家委員會出具的《司法精神醫學鑒定書》躍入記者眼簾:“幾年來被鑒定人劉利平表現出精力疲憊、恍惚、煩惱不安、脾氣暴躁易發火、情緒低落、心境差、有不想活和自傷行為等抑郁癥狀。在案發前未發現被鑒定人和被害人之間有任何現實矛盾沖突,所以被鑒定人親手殺害自己極其疼愛的親生兒子,其作案動機顯得模糊,其作案行為是在其患有惡劣心境疾病基礎上,影響了其對作案能力的辨認和控制能力,故評定其對本案應具有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名詞解釋】
心因性抑郁癥,是由強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精神緊張等應激因素作用起病的。因中年人遭遇的生活事件最多,他們要負責家庭的經濟來源問題,又要負責照顧老人和孩子,所以中年以上患此病者較多。心因性抑郁癥與正常人表現出的憂傷、苦惱、氣餒等悲傷情緒不同,正常人的悲傷情緒往往在短時間的發泄后迅速恢復正常;而心應性抑郁癥則不同,它是以未被克服的心理沖突為基礎而發病的,抑郁情緒嚴重,持續時間長,其嚴重程度必須達到使其心理功能下降或社會功能受到損害才能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