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作《無愛紀》南京首發式上,南京女作家小意把“征婚啟示”大膽地寫上了圖書扉頁,此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而最近的一份社會調查顯示,全國僅北京、上海兩個城市就有50萬白領女性找不到對象。應該說,包括小意在內的許多白領女性都是矛盾地“單身”著,但為什么她們難以步入婚姻的殿堂,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這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問題,記者采訪了幾位社會心理學專家。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朱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婚姻市場上有兩個明顯現象:達到結婚年齡段的人群存在兩個未婚群體!耙粋是年齡界于28至45歲的農村男性,他們未婚的特點是屬于被迫型的,不是不想結婚,而是許多條件的限制,比如說經濟條件的壓力,家庭狀況不是太好,自身的自然條件不理想。相對來說,另一個未婚群體(城市女性群體),則和被迫型群體相反!敝旖淌诜Q,城市女性群體找不到對象屬于主觀選擇型的未婚,“她們的經濟條件比較好,自然條件雖然因人而異,但總體上來說,她們的條件不錯。她們未婚,這主要和其擇偶標準比較高有關系!
不為婚姻而婚姻、要求婚姻生活的質量、對愛情要求的苛刻等原因,構成了現代白領麗人拒絕婚姻的理由,而這些女性的挑剔行為,在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吳亦明眼中,恰恰是女性地位提高、社會進步的體現。吳主任表示,一直以來,在男性擇偶觀念中,女性一直被定位為賢內的角色,但是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女性卻并不甘心擔當賢內,她們要求社會地位、有自己的事業。同時,在她們的眼中,男友又一定要比她們更優秀,客觀上,女性地位的不斷提高也為她們設置了更高的婚姻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