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需要還是想要?
想要,是理想主義的。其實誰不想呢?我一直想要一輛車,最好有法拉利的速度、悍馬的越野性能、勞斯萊斯的豪華和自行車的油耗,如果能像坦克一樣有大炮就更酷了。理想可以很豐富、很完美,但是未必能夠成為現實,想想也就罷了。
在心里,每個女人都“想要”一個完美的男人,這個男人依個人的想象力而略有差別,不過大體都差不多:富有多金或超凡脫俗、浪漫瀟灑或年輕英俊、朝氣蓬勃或魁梧健壯、談吐優雅或聰敏智慧……這個男人是如此優秀,以至于夢工廠好萊塢都忍不住用各種方法來培養他,給他穿上西裝再加上點緊張刺激就是007,給他戴上面具拿把劍再加個貴族背景就叫佐羅,把他扒光了露著PP再加上點環保意識就成了人猿泰山。
但這僅僅是你“想要”的,你可以叫他Mr.Best。而需要,是實用主義的。達到要求就好,能有點附加的驚喜更佳,沒有也不會造成妨礙。
在你的婚姻里,你“需要”什么男人?他是柴米油鹽還是叱咤風云?他是穩定專一還是風流倜儻?他是務實勤快還是驚險刺激?你可以說你都想要,但是千萬別說都需要,因為這本不是一個男人能提供的。假如有人一定要求他都做到,那么這種要求是理想化的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不實際的。如果有人一定要堅持這種不切實際,那么這不是執著,而是偏執。
Mr.Best存在嗎?即使他存在,請參照本文開頭那位億萬富豪的擇偶條件思考,你認為自己是他的Miss.Best嗎?他憑什么一定娶你呢?
沒找到Mr.Right之前,女人至少要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首先要看清的,就是自己是否在用Mr.Best的標準來篩選Mr.Right。有一點點偏差,那個人就會擦肩而過。
看不上--把Mr.Right改造成Mr.Best!
當女人找到一個男人,她們的評價會分為兩種:
一種評價相對客觀,“他是什么樣子”。
另一種則不同,她們對男人的評價往往摻雜著改造的欲望,“他如果能變成什么樣子就太好了。”
后一種女性期待男人的改變,她們在心中有一個不斷更新的標準,如果男人不能達到這個標準,那么就是缺點。于是不滿,于是抱怨,甚至在指指點點中決定放棄。
她們也許確實是有依據的:
比如父親:擁有一個斯文禮貌的父親的女人,很難接受一個粗獷的、大大咧咧的男人;擁有一個酒鬼父親的女人,對于男人飲酒將會極端反感;擁有一個強調男性權威的父親,女人也許會對那種事事尊重女性、遇事喜歡共同商量的男人感到失望。
比如前男友:記憶中的他溫存體貼,那么身邊男人的古板當然不能被接受;記憶中的他殷勤嘴甜,那么身邊男人的平淡當然不值得欣賞;記憶中的他懶惰散漫,那么身邊男人對家務皺眉頭之前最好考慮一下后果。
于是,她們敲打自己的男人,措詞如出一轍:“你也學學人家……”“在這個問題上,我爸對我媽可好了……”“想當初人家追我的時候……”!
即使她們承認身邊的男人其實就是Mr.Right,她們也會試圖把他改造得Mr.Better,改造成Mr.Best,永遠樂此不疲。
而男人們的心聲可以這樣簡單地翻譯:“為什么我總是不及格?”
一兩次無傷大雅,三次?四次?……有一種男人很在乎的東西會開始起作用,它叫做尊嚴或者面子。這時,有涵養的男人沉默了,他將以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來回敬你;有脾氣的男人爆發了,他將以指責來回答指責。
久而久之,這個男人便成了一個記憶中的過去。
Better永遠存在,而Best永遠達不到。所以,找到Mr.Right之后,女人還要看清楚自己,是否在用“Better+Better”的方式妄圖塑造“Best”。因為這就好像在蜘蛛絲上舞蹈,落腳重了,Mr.Right便會夭折。 如果說偏執地等待Mr.Best會錯過Mr.Right,那么恐怕偏執地塑造Mr.Better就會嚇跑Mr.Right。
記得多年前,在我的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給所有即將畢業的學生講過一段話:“理性的人生需要有四種足夠:有足夠的能力獲得能夠得到的;有足夠的魄力放棄不能得到的;有足夠的耐力容忍不能改變的;有足夠的智力區分它們。”
世事如此,婚姻亦然。
如果我們能夠懂得在缺憾中營造幸福,那么一定不難發現,我們實際就站在Mr.Right身邊,甚至正依偎在他的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