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2歲了,過去的半年中,在父母親戚朋友的安排下,我相親21次,都失敗了,我越來越有挫敗感,我真擔心這樣下去自己會變成不婚主義。”
說這話的是一位林小姐,在五四路一家寫字樓上班,大齡未婚的她,每月有著不菲的收入,她的想法用時下流行的話說:“沒有愛情,那是緣分沒到。”
可是從去年年初開始,林小姐加快了“嫁人”的步伐。因林小姐被提拔為部門主管,公司里就有閑言閑語,說她這么多年未婚,是與某個高層有關系,謠言越傳越甚,林小姐不小心聽到,快氣暈了。
于是放出話去,準備找個人嫁了。本來就很為她的婚姻著急的父母,這下更加來勁了,于是接下來的幾乎每個周末,她都有一到兩次的相親,用她的話說:“跟趕集一樣。”偶爾她還參加一些婚戀網站的活動。
起初林小姐對相親充滿信心。
第一個相親的男方條件還不錯,雙方也都滿意。后來的一個星期,某天男方突然發個短信告訴她,自己曾經有過短暫的婚姻,而且前妻和一個3歲的女兒還在福州,林小姐有種上當的感覺,思考再三,回復說:“我不想一結婚就做后母,對不起。”從此兩人再無來往。
后來又陸續相了很多個,林小姐越來越失望,她說感覺這些男子要不就很現實,要不就很幼稚,有一次,一個27歲的挺憨厚的小伙子,非要堅持騎自行車送她回家,讓她哭笑不得。
林小姐總結說:相親就好像談判,雙方的條件來對比一下,條件對等再談戀愛。這種“快餐”方式讓林小姐覺得不舒服。
父母看她屢戰屢敗,語重心長地說:“像你這樣的年紀真的是很難找對象,比你大、條件好的,大多有婚史,比你年輕的,經濟條件肯定不好。”林小姐點頭贊成,但是她同樣對父母說:“寧可不嫁,一輩子的屈就,我做不到!”
到如今,母親還是樂此不疲,可林小姐已經有點絕望。
婚姻專家翁進認為:絕大多數美滿姻緣,不見得是條件相當的絕配,靠的是雙方情投意合的心靈互動。心理學上說:一個人外在條件對幸福感的貢獻只有30%,70%來自親密的關系,換句話說比“條件”還重要的是對方這個“人”,建議剩男剩女們耐心平靜地繼續“找”愛,相信屬于自己的“緣分”會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