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物質交易過剩的時代。滯銷的商品被剩下了,在婚姻情感上滯銷的那部分人也被剩下了。如果你未婚,且你的日常活動范圍方圓500米以內的同齡女子都已婚,那么,恭喜你邁入“剩女”行列。
有的人一直孤單
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蒼茫人世上尋找那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小荷用了柏拉圖《對話錄》中的一段假設來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tài)。
本科學歷,出身知識分子家庭,雜志社編輯,吳儂軟語的海派小調,很懂生活,男人眼中又解風情的上海女子。
小荷早已不年輕,三張“王牌”在手,眼瞅著離第四張也不遠了。對男人來說,恐怕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可對于女人,年齡永遠是一道過不去的坎兒。
天真卻無關年齡。小荷依然堅信愛情才是通向婚姻殿堂的唯一途徑。
“ 于是,我們窮盡一生的時光去尋覓自己的另一半。這個過程難免孤獨和寂寞,也難免失望和痛苦,也許還會很漫長,甚至特別漫長,但是,我們本是雌雄同體的,自我復原是一種本能。另一半能修復我們身上和心上所有的缺口,兩個孤單的靈魂最終合二為一。”即使彷徨過,小荷依然用這種堅定來說服自己。
倘若柏拉圖的這個假設成立,可能會出現(xiàn)三種結果:有的人找對了那一半,也有的人找錯了那一半,還有的人一直在孤單地尋找,小荷說自己就是第三種人。
所以至今她仍單身。
找個什么樣的男人?
端午節(jié)短假,小荷安排了一場朋友聚會,兩男三女。這次聚會的五個人,分屬于不同的人生階段。一位已婚男士、一位正處懷孕期的女士、一位熱戀中的女人,兩位仍舊單身的男女。無巧不成書,到場的五個人剛好呈現(xiàn)了多邊菱形的生活切面。
聚會長達5個半小時,談論的主題因愛情、人生而糾結。
“ 什么時候嫁?”朋友們再次把關注投向了小荷,畢竟她是女生中的一姐,遲遲未嫁、未戀,多少讓人對其蹉跎歲月生出幾分我見猶憐。對被問及于此,這幾年下來, 小荷早已有些麻木。目光坦坦然,小荷嘴角掛著些許無奈,卻并非自憐:“不急,還是沒有合適的人出現(xiàn)。”對于談婚論嫁的對象,朋友眼中的小荷是近乎苛刻的。 “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對眼。”小荷輕描淡寫。“感覺都沒有,想想都覺得自己連親都親不下去,怎么生活一輩子?”
可感覺虛無縹緲,難以定論。“這看對眼一說,無形之中讓多少青年才俊排在了你擇偶標準的門外啊!”朋友遂笑她,并無惡意,卻是發(fā)自內心地想點醒她。“還得趁早啊,不然好男人都被80后小姑娘搶跑了。”
朋友眼中,小荷對擇偶蠻挑剔。一來,對方要多金,家庭背景一定要好,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必備,不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嘛;二來,男人一定要會哄人,知冷知熱的,“我甩的翎子,他要懂得接”,木訥的男人可不行;三來,男人還不能太粗俗,要有腔調。
單身男Alan打斷了小荷的論調,覺得她已陷入到了瓊瑤式幻想,是在想象著莫須有的戀愛對象。與其這樣,不如翻過山頭,先認認真真談場戀愛之后,再來思考自 己終究想要找個什么樣的男人。小荷隨即辯解道:“只要能遇見一個懂我的男人,彼此有感覺,那些金錢、事業(yè)的光環(huán)我肯定都不在乎。”
可朋友們心知肚明,能夠達到小荷對于有感覺的男人標準,其綜合素質一定很高。需要滿足各個充分而非必要條件的話,這樣一個男人,更像是對著一個“空巢”仰天等待。
相親!相親!
“25歲到30歲,一眨眼的工夫。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少。”小荷不禁唏噓。作為過來人,她經常以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教育身邊的單身姐妹。
若說不后悔,那是偽裝的堅強。剎那間,也有過閃念的猶疑。可眼光以及對愛情的堅持總在瞬間扼殺了她的猶疑。最終還是回歸了當初的那份堅持,“找一個自己所愛的人,共度今生。”
似乎在過了30歲之后,“嫁人”的緊迫感和心理壓力自己早已看得平淡無奇。可父母這一關卻過不去。小荷至今與父母同住,近來,父母已經給她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她自己不主動尋覓交往對象,父母將要每周給她安排一次相親。
“ 其實,我倒是已經適應了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喝咖啡、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書、一個人旅行。可父母卻用異樣的眼神看我。我才發(fā)現(xiàn),這女兒大了不嫁人就連自 己的父母都會看不起你。”節(jié)假日,剛想喘口氣家中休息,父母幽怨的眼神便迎了上來。父母不解:為何自己的女兒這般可憐,放假也沒有人約?
有一段時間,雖有些被迫,小荷也是相親的熱衷對象。她的父母比她更“恨嫁”,給女兒安排了幾次相親,而作為積極參與相親的回報,母親甚至答應給她每次500元的“出場費”。可是相親多半沒有下文。
蓄意安排的緣分,總是差了那么一口氣。
就這樣與似水年華擦肩而過,如今更沒有必要為了嫁而嫁,“飛蛾撲火是種墮落”。小荷低垂眼瞼,陷入張愛玲式的遐想:“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么個人。”
名詞解釋
關于“剩斗士”
“ 剩女”,也可以稱為“3S女人”:Single(單身)、Seventies(大多數(shù)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單身,這些人一般具有高學歷和高收入,條件優(yōu)越。“剩斗士”是指網友對于“那些超過國家婚姻法規(guī)定的晚婚年齡,仍然保持單身,并繼續(xù)為尋找伴侶而奮斗的未婚男女人士”的稱 呼。
相關數(shù)據
剩女年齡70后居多
在對173位單身女性調查中,有約100位單身女性生于七十年代后半期,這些28-33歲的女性大部分目前沒有穩(wěn)定交往的男友、1/4的人認為自己的戀愛難以向婚姻順利過渡。
剩女數(shù)量北京上海居多
因為職業(yè)期的原因,大部分被歸入“剩女”群體的調查者比年輕的單身女性擁有更優(yōu)厚的待遇和薪資水平,同時她們的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生活態(tài)度更“關注自身”,但社會學家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她們對伴侶的要求,使得婚戀市場上與之對等的男性比例減少。
1、 在173位單身女性調查中,由于高職位或工作忙而被剩的女性只占被調查人數(shù)的5%,更主要的被剩原因是生活圈子小沒有接觸心儀異性的機會、習慣自己一個人 生活、對婚姻生活有恐懼感,這三種情況占被調查人數(shù)的61%之多。有自己的住房及近期有計劃購入房產的大齡未婚女性比例超過65%。
2、另據調查,北京“剩女”數(shù)量突破了50萬,其中高學歷女性群體中這一比例達到了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