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恐婚癥”
“恐婚癥”作為一種現代社會心理疾病,正流行于一部分適齡青年和離異者中。應該說結婚確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結婚使每個人在家庭甚至社會中的角色有所轉換,從而給一部分人的心理帶來壓力,當現實的婚姻生活與夢想中的浪漫完美產生巨大的落差時,一些人開始逃避、厭倦和恐懼也是可以理解的。
結婚是一種責任
其實,愛情沒有誰對誰錯,因此婚姻的離離合合都在情理之中。分析“恐婚癥”自然離不開社會心理層面,但更多的原因還在當事人的心理因素。在這個問題上男女不同,女性的壓力更多的在于精神層面,如擔心婚后的家庭生活,與其他家庭成員關系的處理和協調,對丈夫感情忠誠度的懷疑等等;而男性對婚姻的焦慮則主要是對家庭負擔承受能力的自我懷疑,或者因對方事業的成功而喪失對自已的信心,有的甚至走向沉淪等等。
結婚或不結婚是個人的自由,選擇離或合也同樣是一種人權,我們生活在萬花筒的世界,不能強求每個人的價值取向完全一致,但婚姻是完滿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章。特別是當離異即將傷害到無辜的孩子時,婚姻的取舍和家庭的續存還應該是一種社會責任。
現實是嚴酷的,生活是現實的,當每個人在開始戀愛的時候,就應當滿懷一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情感。有一首歌中唱道“最浪漫的事就是我們一起慢慢變老”,應該說這種浪漫永遠存在于你我人生的始終,而并不是可望不可求的神話。問題是:你想好了嗎?
在男人心目中,有些女人只可成為女朋友,但不能成為朝夕相對的妻子。其實每個男人心目中對結婚的對象已有一個定位,若身邊的女朋友未能達到他心目中適合的對象,當他們找到一個心目中理想的對象時,才會主動提出結婚的要求。
當然,有些因女朋友懷了身孕而身不由己決定早婚的男人,不在以上討論內容之內。
恐婚與恨嫁的轉變
恐婚的女人對“嫁”這種儀式的后果想得太多,恐懼“嫁”將會帶來的那種生活。她們往往覺得與目前所承受的孤單寂寞比起來,面對婚姻的無能為力更讓她恐懼。
而一門心思只想嫁出去的女人,她們大多根本沒有想過婚姻是怎么回事,對“嫁”這種儀式的向往遠遠超過對嫁的結果——婚姻的向往。也就是說她們所謂的想結婚,只是想得到“嫁”這樣一種儀式,而不是嫁過之后的婚姻生活。
恐婚的女人之于男人來說,比恨嫁的女人容易受到青睞。因為男人在跟女人交往的初期,對這種沒有婚姻壓力的關系感覺輕松自在。但一旦發展到他想談婚論嫁的時候,他對一個拒絕婚姻的女人表現出來的耐心也極其有限。一個女人對嫁給他表示猶豫,他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女人是不是愛他。
男人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渴望女人愛他愛到樂于嫁,一方面又對婚姻的約束強烈恐懼。他們需要的是他對這個女人的喜愛足以想到婚姻,而這個女人對他的約束又恰到好處。但矛盾的是能夠把握好約束分寸的女人往往都是恨嫁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