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嵐認為一個和諧的兩性關系應該是心心相印的,先是有共同興趣,然后才是別的東西,如身體的、物質的。她說:“我希望擁有簡單的,相互信任的愛情。在我心里,我不希望愛情夾雜著其他物質的東西在其中。”當問及她是否有一天會為愛情而放棄事業時,她幸福地笑著說,她會選擇愛情,因為她覺得從女性本身來講,感情更重要。
“要剩”還是“被剩”?
“剩女”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這里有無奈被“剩”的、有自己要“剩”的,有郁悶愁苦的、有自我感覺良好的。
大學教師林娜承認自己是“被剩”的,她抱怨:我想不通,運氣怎么這么差?別人都走上了“到什么年齡做什么事情”的美麗軌道,我怎么就這么難?我不丑、不笨、性格不怪心胸不窄,懂得溫柔和性感,為什么偏偏“剩”下了我?
張倩則不然。張倩是一家裝飾公司總經理,她覺得自己是主動“要剩”的。她珍視單身所賦予的一切權利,從花道茶道到跆拳道,泡酒吧泡健身房泡會所,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她得意洋洋地說:“我比很多結了婚的女友過得好。不用圍著全家的餐桌轉,可以一連幾天吃水果餐,也可以在家一邊看小說一邊慢慢煲湯;出門旅游不用牽掛家務事。很多人都說我比同齡的女人看上去年輕許多,正是‘單身讓我如此美麗’”。
“剩”而自信心態最重要
對于“剩女”現象,哈爾濱市社會學專業杜剛教授認為:“剩女”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觀念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男人選擇配偶和情人,會選比自己差的女性,女性也喜歡找那些比自己優秀的成功男人。總體上說,男人的擇偶標準是向下,女人的擇偶標準是向上。在年齡上也是如此。錢鐘書先生在他的名著《圍城》里,借方老爺子之口,很精彩地闡述了這個道理:“嫁女一定要嫁勝似吾家,娶媳一定要娶不如吾家。” 這樣一來,問題出現了:男人的單身群體多數位于社會底部,就是農村或城市貧困男人,因為沒有更底的女性可選;女人單身群體位于社會頂部,因為她們的位置本身就高,再往上的優秀男人數量有限。“剩男”集中在社會底層,經常被社會所忽視。“剩女”集中在社會上層,受到的關注比較多。
其實,晚婚是現代社會經濟轉型期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許多條件優越的人,在選擇婚姻的時候過分挑剔,造成大齡未婚的局面,這是十分自然的現象,人們一定要坦然面對。晚婚不要緊,要緊的是心態最重要。輕松度過無愛期,也許,愛就在不遠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