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是經濟理性的選擇嗎,對于一些對婚姻還心存期望的單身女子而言,交友還包含著搜尋的動機,搜尋她的耐用消費品 她購買日用消費品,真正目的卻在于尋找到自己的耐用消費品。
感情的問題,同樣也是利益權衡的問題,只不過這里的利益包含了感情而已。愛情和婚姻就象其他人類行為一樣,尋求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必然經由理性的選擇,并符合經濟學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分析。所以說,單身同樣是一種經濟理性的選擇。而所謂經濟,就是精心地算計自己的人生。
選擇了事業的單身女子會出現更高的沉沒成本,這使得婚姻的選擇變得更加不容易。比如投資一個項目,完成可能要1個億,投入5000萬之后,你開始懷疑這個項目是不是值得做,但是如果放棄,5000萬元就沉沒了,所以你往往還會固守這個項目。一個女孩子,在大學里愛上一個人可以追隨他到天涯海角,那時候她沒有沉沒成本或者說成本是很小的。但是一個在北京好不容易立下腳并被單位委以重任的女子,她的沉沒成本已經很高了,要她放棄一切追隨愛情到新疆、廣州是很難的。除非她能收回在事業上的投資,也就是說在另一個投資“婚姻”市場上獲得更好的回報,否則她會割舍不得。所以說,單身女子事業越強,越希望有很好的感情,以獲得補償,但是在期望值很高的情況下,婚姻變得更不容易。
但這也許是一個惡性循環,在經濟學上叫做路徑依賴。也就是說,一個女子因為愛事業而錯過婚齡,又因為放不下事業而在單身的路上走得更遠。而如果經歷過感情的受傷,很多人會看到感情并不牢靠。出于彌補心理,她總得要一樣東西,那就是事業。所以人們看到她總是在忙碌。但越是如此,越不容易得到感情,最后可能就鎖定在單身的路上了。這就是單身女子路徑依賴效應。所以我們看到單身女子成為女強人的概率更大。
單身女子走入婚姻的機會成本更大,所以寧愿選擇單身。一般來說,這個群體的收入高于普通群體,正是因為經濟上的獨立性這個前提條件,使她們無須依賴男性,而對婚姻挑三揀四。
舊時代的女子單身極少,因為女子一無所有,完全沒有經濟地位,嫁給男人,失去的是自由,但可以得到飯碗。在現代社會,一個優秀的職業女子面臨許多選擇,她有很好的工作機會,有遠大前程。如果婚姻要放棄的太多,她會舍不得;如果婚姻要投入的太多,她也會舍不得。單身女子論條件往往不是找不到男人,只是因為婚姻的機會成本太高,相比之下,單身反而有更好的預期回報,單身便成為自然與理性的選擇。可以預測,社會提供給女性的工作與發展機會越多,單身女子群體就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