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同事們的家庭結構竟出奇地相似———本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流行姐弟戀。以老總為首,標準的姐弟戀,女大男小,還不是一星半點,4歲。緊接著同事們將這個傳統發揚光大,不僅女大男小,還女高男低呢,當然,是指職位和收入。到后來單身同事們不照這個規矩來,簡直別指望戀愛成功。姐弟戀的年齡差紀錄被不斷刷新,我一看有點急,索性將這個紀錄搞到9歲。人說現代人4歲就一個代溝,那我應該是奶奶輩的了。我們之間確實有代溝,他的低年級游戲我從來不屑參加,我的成年人思維他也經常整不明白,這廝為了找平衡,總是在我的老年癡呆早期癥狀發作時訓斥我,“我警告你,你丫注意點兒,趕緊翻垃圾桶把車鑰匙找回來,再把車鑰匙連垃圾袋一塊兒扔了我把你也扔了。”簡直沒大沒小。
說來也怪,公司的姐弟之家結構都特別穩固,倒比正常婚姻還來得靠譜兒。分析起來,不光是因為人家自己努力,還因為公司的文化氛圍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就好比鮮花買回我家養著就死給我看,呆在花卉市場里就活得好好的,溫度、濕度都合適,沒辦法。我們全體在老總的帶領下,沒頭沒腦地對姐弟戀進行狂熱的支持和倡導,并以此為生活高品質的標準。誰家幸福不幸福,瞄著姐弟家庭的經營狀況比較一下就能知道。老總給老婆打電話,張嘴就是:“姐姐,今天哪吃?”到了那幫不成器的男同事那兒,就可能淪落成:“我就要吃麥當勞嘛,老大。”再看我家小弟,對我的依賴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將伴侶、弟弟、兒子以及寵物的界限完全搞亂,兩秒之內就能換個身份。他對著客戶說話能像個人樣,對著我就完全喪失獨立自主五項基本原則,甚至話都說不清也要求我必須立即明白他的真意思。有一次他和同事打賭輸了,本來說好請人家切臺球,他想耍賴不請,就跑來求我,打算利用我的一張利嘴去跟人家對付把這事給抹了。我實在看不慣他的這種習氣,就對他說:"你這么做不是狗仗人勢嗎?"這家伙想都不想還質問我:“我仗誰勢了?”一下就能找準自己位置。而且,他可以容許自己去和狐朋狗友吃吃喝喝不帶著我(我根本不屑與他們為伍,都什么和什么呀),卻不能容忍我有飯局而不帶著他。他個人認為,如果他能獨立解決吃飯問題,那是因為他足夠懂事,但并不代表我可以毫無責任心地讓他在飯點無依無靠。咦,豈有此理?
姐弟戀應該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男人們在向世界集體示弱,按最真實的想法給自己重新定位,“社會給男人這么大的壓力,這么多的責任,我扛不動了,剛好我老婆愿意幫我扛”。女人們呢,也樂于并且不得不承擔這樣的責任,不僅陡然間撐起多半邊天(姑且不論原先根本不夠半邊天),而且在心智上也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充當老公的指路仙人,化解心理危機,緩和家庭矛盾,越總結越覺得姐弟戀對社會穩定還怪有用的呢。
我們在這條路上繼續不遺余力地探索著,并認為成功的秘訣就是在傳統婚姻與現實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讓大家都舒服。所以女人們也不總是悍妻,也懂得做小鳥,盡管這只鳥很可能有一顆老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