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婆媳相處問題實際上就是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故事。婚姻中和準婚姻狀態中的女性,如何處理好婆媳關系成為把握一生幸福的關鍵。
專家建言
A聰明的女孩嫁人前要把對方的家庭看清楚,不是說看清楚之后不來,而是看清楚之后明白自己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如果婆婆是孤兒寡母的情況,兒媳婦要特別特別的慎重。作為一個獨自帶大兒子的媽媽,她的心理需求非常強烈,因為她沒有釋放的地方,唯一釋放的地方是兒子;如果婆婆公公都在,倆人情感很好的話,她這方面需求就會少很多。
B如果想要相處好,雙方都要清醒的意識到,我在干嗎?為什么我會感覺到痛苦?——這就是自知。所以為了讓自己保持安全和快樂,我們都應該做一些措施——我怎么調節自己——而不是試圖改變別人。絕大多數人喜歡改變別人,把操控的力量放在別人身上。出了問題的時候,他們總會認為妻子應該怎么做、丈夫應該怎么做、婆婆應該怎么做、媳婦應該怎么做,卻從來不想想自己應該怎么做。而別人的行為你基本上是無法操控的,不如把控制權拿在自己手里,自己想想如何調整自己來適應這一切。
婆媳矛盾的起因是爭奪控制權
我國自古流傳著“十對婆媳九不和”的諺語。婆媳矛盾一直是千百年來令走入婚姻圍城的女性為之困擾,也令所有男性為之頭疼的問題。有人會問:每個母親希望兒子過得幸福,為什么不對媳婦忍讓一些,而非要讓兒子煩惱呢?其實,任何一個人都是多重角色,她的內心需求是多樣性的。荀焱解釋,婆婆這個角色相比起媽媽,女兒等等角色,中間會有不太吻合的心理需求。作為一個母親的需求,她會希望自己的兒子幸福,希望自己的兒子沒有煩惱。同時,她還有現實的感受——作為母親,她希望兒子永遠和她保持親密的關系。而作為婆婆來說呢,她還是希望在家庭里有主導的地位,家庭的一切對她都是可控制的,這也是一種心理需求。這些角色勢必會引發一些沖突。然而兒媳婦同時也是妻子,作為女人,對情感的需求比男人更強烈。所以婆婆和媳婦對情感的需求同時釋放在一個男人身上,就會產生摩擦。這里,荀焱舉了一個很典型婆媳問題的案例。一個男性的來訪者,告訴咨詢師他剛剛跟太太離婚了,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婆媳關系導致的。在這個案例里,媽媽是護士長,兒媳婦是她手下的一名護士,她們倆一直合作得挺愉快。媽媽也是一個很寬容的護士長,媳婦也是一個很乖巧的護士。然而,結婚之后,他們要住在一起,于是媳婦進了門,兒子也以為沒有問題。然而天天在一起,媽媽卻越來越不對勁。舉個例子,洗澡之后,媽媽要求媳婦打掃地面,而媳婦也很乖,很認真地打掃。而有一天媽媽趴在地上檢查,發現了超過十個水滴,就開始說媳婦。媳婦覺得很委屈,于是兒子很委婉地跟母親交流,結果媽媽就歇斯底里起來,拿頭撞墻,說兒子要離開自己了,不要自己了——這實際是一種情感的缺失。后來發展到媽媽半夜會走進他們的房間,不允許他們鎖門睡覺;夏天的時候,媽媽借著說要通風,讓他們睡覺的時候門一定要敞開。媳婦很不明白,為什么原來在工作上對她特別好特別寬容的護士長消失了,變成了一個處處挑剔她,處處干預她的婆婆。她在家里和在工作單位都沒有出口,而女孩的家在外地,沒有父母做她的情緒出口,所以由于一天二十四小時面對充滿挑剔的面容,她就無法忍受,要求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