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和女友Kate是一對同居了6年的戀人,今年8月,Kate意外懷孕,兩人傳出婚訊,不料10月國慶長假過后,兩人的好友們又得到一個意外消息:由于孩子沒保住,這對戀人打算繼續同居生活,不結婚了,令一眾已準備好等待喜訊的老友白高興一場。
同居六年:
結婚沖動來自孩子
吳先生和女友Kate老家都在海南,2001年大學畢業后來到廣州打拼,在一次“白領交友派對”中一見鐘情,2003年開始了同居生活。2005年,兩人以AA制的方式買下番禺一處物業。
“我一直覺得結婚與否不重要,我們在一起互相照顧,就足夠了,結婚不過是個儀式。”吳先生這樣描述他和女友的想法。
直至今年8月,Kate意外懷孕了,兩人的生活掀起了一陣波瀾。“我覺得生命是最寶貴的,為了給孩子和普通家庭一樣的生活環境,原本不打算結婚的我們決定領證結婚”,Kate坦言。
沒想到的是,命運給這對情侶開了一個玩笑,在他們將要“奉子成婚”之時,Kate肚里的孩子卻沒有保住。
“其實我們很滿意同居的狀態,結婚沖動來自這個小生命,現在孩子沒了,結婚就先不考慮了。”吳先生解釋道,女友Kate亦認同他的觀點。
都市“不婚族”:
恐婚有原因 不婚有榜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吳先生和女友Kate這樣的年輕“不婚一族”在廣州并不鮮見,在一些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深厚的外資公司和貿易企業更是普遍。
有“不婚族”坦言,自己是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失和,令童年倍感孤獨,成年后對婚姻也有了恐懼感。
有社會學者認為,人際關系的疏離也是“不婚族”存在的原因之一。
“小時候住大院家屬樓,誰家離婚了,全院都知道。”財富廣場某培訓公司的員工劉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小區,鄰居之間互相認識的都不多,私生活更是沒人干涉,公司領導不會因為你不結婚就不給你晉升。”
“和父母一代相比,我們的生活圈子更加多樣化,包容性也更強。”剛步入職場的阿君說,他昨日和大學時開始拍拖的女友搬進了天河五山一所租來的公寓。
社會學專家:
年輕人認為結婚是“自己的事”
對于吳先生和Kate的選擇,社會學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馬秋楓教授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開放,年青一代的婚戀觀同以前有極大不同:“現在的年輕人把婚姻當作一件真正的‘自己的事’。不像以前的人,尤其是女性,有些人結婚不排除是為了對社會輿論或家庭名譽負責,甚至是礙于壓力而結婚,內心不一定真的想結婚。”
對于小生命對婚姻的推動作用為何如此巨大,資深婚戀專家王子夜認為,之所以許多年輕人做這樣的選擇,她覺得一部分人是因為受到西方人本主義的影響,有較強的尊重生命的意識,另一部分人則是因為傳統的子嗣觀念根深蒂固,最終“現代的生活戀愛方式抵不過傳統的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