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辦公室里的大姐議論兒女,20歲左右的男孩子差不多全是這樣一副德行:周末回家來掃蕩媽媽做的萊,留下一堆臭鞋子臭襪子讓媽媽感受“兒子的氣息”。
一位大姐的獨生子混得不好,年屆30還在外面打零工,兩任女朋友都嫁了別人,他也不著急,每天在游戲大戰中耗去十幾個小時。這個所謂的“戀家男孩”仿佛是為打游戲而生,上中學時爹娘花3萬塊錢送他去國外修學游,他選擇在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的休息區席地而坐,打掌上游戲,廢寢忘食;上大學時,30門課程重修12門,只因曠課打游戲失去考試資格,另一位同事大姐,早早為24歲的兒子娶妻,企圖讓小毛頭拴住這玩心未泯的當爹的心,結果如何?兒子被魔獸世界和cs勾去的魂遠未歸來,他根本不想抱小孩,也不想伺候老婆坐月子,只要小毛頭當“夜啼郎”,他就焦躁得不行,因為打游戲需要全神貫注,一分神換尿片就不能通關了煩躁起來,這個24歲的大男孩將自家兒子頭朝下倒拎起來,作勢要揍他,嚇得一邊的婆媳倆慌忙搶奪臉已憋紫的嬰兒,再也不敢讓這位“游戲神仙”染指可憐的孩子。
男人30歲才由青轉紅,稍稍有了成熟氣息,而相應的過程,女人20歲就基本完成了。20歲的住校女生,已經用做家教的錢來籌集旅費,去超市仔細研究折扣海報,知道黃金周是打零工做促銷的好機會而不是旅游的好機會,知道給男朋友買長褲的時候也替老爸買一條——虧她記得老爸的腰圍,也記得老爸每天要服用的藥。
這個時代出了怪事,女人越快熟似乎男人越慢熟,尤其在20—30歲這個年齡段,同齡男女心理發育的同步性似乎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究其原因,很簡單,如今九成家庭都由母親擔當教養職責,母親對男孩的教養往往是“放縱型”,家里易于形成“嚴父慈母”的模式;而在女孩生長的環境中,這一模式成了“嚴母慈父”,母親怕女兒吃虧受挫,在女孩的青春期往往傾向于“嚴防死守”,這就教出了一批“有紀律、有能力、懂感恩”的女孩子。人都是賤的,棒頭上出快熟女、乖乖女、孝順女,筷頭上出慢熟男、無能男、幼稚男。
當快熟女遇上慢熟男,會發生什么悲喜劇呢?如今年輕人談戀愛,七成以上的分手建議是女方提出來的,理由是再也受不了他的不長大,受不了他的沒責任,受不了他的無能和超級戀母。如果快熟女缺乏容忍,缺乏當校長當教師手把手教男人成熟起來的耐心,那么這世間的剩男剩女肯定越來越多:剩女買房買車,孤單地住著,在大雪夜回憶她的初戀:剩男40多歲了被妻子絕望地拋棄,拎著皮箱回去與老父老母同住,繼續由親愛的媽媽打理他的飲食起居。
別以為我是危言聳聽,在香港,在東京,在羅馬,以這種狀態度過中年的生活模式正在被快熟女和慢熟男們實踐著;閼偈袌霾煌槿跽撸膊煌椴荒芡讌f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