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和老同學的閑談中,我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發生了分歧,最后他說:“算了,不要為這些事傷了和氣,其實只是我們兩個人的圈子不同而已。”當時“圈子”這個詞忽然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們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都會聽到“娛樂圈”、“學術圈”等這“圈”那“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常常聽到“他們圈子里的人如何如何”,“誰誰是哪個圈子的人”之類的話。那么,究竟什么是“圈子”?為什么會有“圈子”?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圈子呢?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圈子”。簡單地講,也就是聚在一起的一群人。當然,這群人和公交車上的一群人不同,他們是彼此熟悉(包括只在互聯網上熟悉,但從未謀面的人),有著共同語言(共同的價值觀或共同的興趣愛好等)的人。
社會上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甚至不同的價值觀。我們可能因為學習或工作,處于某種正式的群體之中,需要面對很多與我們價值觀不同、興趣不合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缺乏歸屬感。然而,歸屬感恰恰是現代人最需要的。心理學認為,人除了吃喝拉撒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還有歸屬需求、審美需求等。當我們在正式群體之外尋找到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時,就會找到歸屬感。例如參加所屬圈子的活動,在網上發帖等,這些都能讓我們感到自己是一個被人注意、被別人需要的人。
那么,面對大大小小的圈子,該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呢?從性格的角度來看,內向的人可以去參加一些讀書會之類的團體,這個圈子里的人可以幫助你挖掘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你的性格很開朗,那么建議你參加合唱團、話劇社之類的組織,這樣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很多人喜歡不斷地在一個個圈子中跳進跳出,這樣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你真的想通過圈子結識一些好朋友,建議你最好不要跳得太過頻繁,否則會讓人覺得你“靠不住”。(北京大學心理系博士肖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