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落入“女性獨身一族”,每個人都有自己偶然的原因,但是環顧社會卻可以概括出幾項共性,也就是導致大齡獨身的一些主要的原因。而這些原因的透視,既有利于充分認識單身生活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位置,也有助于女性對自己生活軌跡的把握和調整。
1.“高標準”錯過機遇
江雯可以說是當今追星族的老大姐,38歲的江雯至今沒有“趕走”20年前闖入芳心的偶像,像一尊不怕風吹雨打的雕塑一般屹立在內心世界。
“其實,我早就知道不可能,一直也沒有拿他當做自己的老公來想象。”說起偶像與擇偶的關系,江雯是理智的。但是她承認,那尊雕塑卻潛移默化地為自己構筑了一道“防線”——在自己的擇偶標準上不斷地發揮著“標尺”的作用。
“我知道那只不過是連單相思都算不上的一種少女時期的偶像崇拜,雖然他不是明星,不是成功者,也不是大眾情人式的帥哥,只不過是我暗戀的才華橫溢的老師,但是我也知道他建立了家庭,有自己很不錯的妻子,我從來沒有想過嫁給他。他很遙遠,成了一個抽象的彼岸。”
——這番話,沒有表明江雯的清醒,恰恰表明了她的自誤。因為,偶像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她對現實中周圍男性的要求。如果那位老師真的和她有過一段彼此“親密接觸”的戀情然后分手,留下的也許只是美好的回憶。但是,“距離就是美”發揮了作用,她心目中打造的不是具體的、僅對一個人發揮作用的懷舊對象,卻是無形的、對周圍更多男人發揮作用的標準。而那個標準,卻包含著心理想象中的夸張因素,少女眼睛中那特有的“美化功能”、特定環境氛圍所發揮的“包裝”功能,都使標準像難以逾越的標桿一樣,使以后出現的男性成了注定無法成為“跳高冠軍”的“失敗者”。
江雯絕不是個別的,如果充分交流,她一定會在同性中找到許多“知音”。在擇偶上“高標準、嚴要求”是許多女性的心態,本來純屬正常。但是,一旦這種“標準”不是用于具體衡量男性,而是導致內向地自我封閉,就會成為一種“模具”,用這種模具去框、去套、去改造、去打磨自己的另一半,那就或者成為一種嚴厲的“淘汰機制”,或者成為一種“驅散機制”。
反過來,這種“高標準”在男人那里可以找到充分的佐證。趙某某提起自己當年將老婆追到手,不無得意地說:“要不是我看透了她,也確實看上她,早就嚇跑幾個來回了!”原來,趙某某個頭偏矮,當年談對象都是因為這一條吹了好幾個。但也恰恰是因為這一點讓他琢磨出一點道理,決心沖破女人的“防線”。最后認識的女友上下班距離不遠卻要倒三次公共汽車,當他靠一臺破自行車接送女友上班下班足足一年半以后,終于打動芳心。“后來你猜怎么著?老婆說了,早知道你這么優秀,我早嫁給你了!嘿,你說說,我的優秀品質愣是結婚以后逐步發光的,結婚以前我哪有機會呀?我就那么接她送她,她同意的時候還說‘便宜你了’,整個一個下嫁的感覺。”
再看一個男人的例子:喬偉利說,他和老婆結婚之前,自己一直像是個“勞改犯”,結婚以后老婆多次表示:早知道你這樣,我才不嫁給你呢!喬偉利認為,如果不是處處觀察戀人的一舉一動,處處小心謹慎地進行“偽裝”,早讓女友炒了!
趙和喬兩位男性的“反饋信息”都說明了“達標”的難度,雖然他們最終都是“達標”的成功者,但是也有許多男性,甚至優秀的男性不會、不懂、不屑、來不及、沒功夫實施“達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