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理想彼岸”的守望者
如果說多數獨身女人是由于種種原因錯過,或至今也在等待或尋找,那么有少部分(但數量在增加)女人是“自覺地”選擇獨身。她們是對于婚姻生活與獨身生活進行過“比較研究”的、有一定“自我選擇”意識的女性,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切身體驗或戀愛經歷,不是“生活教會了我”,而是經過審視或思考而“學會了生活”的、頗具時代色彩的一族。她們對
社會上信任流失感觸更深切,對男性的弱點看得更清楚,對自己需要什么想得更明白,而自己的獨立性更強,更多地具備了“不需要”、不依賴男人的獨立的能力和資格。對于她們來說,大概可以稱得上“獨身主義”的信奉者。
就像一位供職于外企的白領女郎所說的:“靠不上男人,靠自己吧,可是越獨立,你就越發現男人不能容忍你。女人怎么會不期待有人愛呢,可是你看得越清楚,你就越知道什么樣的男人不能嫁。”當“不能嫁”的男人從反面引證著自己“只能嫁給”的某種男人“模式”的時候,符合模式的男人早已所剩無幾。據說社會學家測算過,一個30歲的女研究生,如果按傳統標準擇偶,她的選擇面只有0.2%——當然,所謂傳統標準,無非是年齡要比自己大、學歷要比自己高、收入要比自己多,也許還有不是二婚、身高不低于自己。而傳統標準基本上都屬于“外在”標準,女研究生自然會注重“內在”標準,那就會包括情感豐富、理解力強、關心體貼、事業有成,如果再加上“特定”標準,就會包括性格與自己合得來,愛好不能太單調、情趣不能太俗氣、有責任心、舉止文明最好瀟灑、有思想內涵、談吐有內容……不知不覺地,已經差不多接近完人了。社會學家對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的“三高”大齡女給出這樣的忠告:對男方外表多些寬容,求愛方式上多點主動,擇偶條件上多點靈活。并且煞費苦心地做出測算:按“三不計較”(年齡大小不計較,學歷高低不計較,婚喪離異不計較)擇偶,選擇面能有20%。
理想的“模式”不僅是指對方的“條件”,而且是指對方求愛的方式,一位名叫王行娟的女士談到相識俱樂部“有花無果”和“雷聲不小,雨點太少”的現象時,認為現代男人過于急功近利,“來周末俱樂部的人目的性都很強,恨不得抓一個馬上就結婚,可是往往有些人都7年會員了,還什么都沒找到。為什么?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另一位女士說:“現在
的男人好現實,約會一兩次就想跟你發展成為戀人,而我卻認為,兩個人相處最重要的是溝通,能彼此分享大家喜歡的東西,是需要時間慢慢了解的,但他們大部分都沒想過在這方面花時間。”
也許男人的確急功近利,而如果讓男人說,就會聽到相反的感受:“生活節奏這么快,競爭壓力這么大,哪有功夫卿卿我我。女人的心思不好猜,可實在又沒功夫去猜,都是大齡,也得考慮時不我待,考慮機會成本吧?”也有男人說:“我知道溝通重要啊,可是戀愛就不是溝通嗎?拍拖不就是溝通嗎?再說你溝通得再好,結了婚完全不一樣,結婚前的溝通有必要打持久戰嗎?結婚以后難道就不溝通了?結婚前想溝通百分百,結婚后放心大膽往前走的婚姻其實才最不可靠,自以為聰明的女人可真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