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豐富、頭腦清醒的女人,尤其不容易靠一見鐘情便碰撞出火花,即使有了火花,也很難在濕淋淋的柴堆上燃起火焰,而對方的缺陷更難逃過她們的眼睛,時間短了,溫度不夠,時間長了,準有令芳心失望的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很多單身女性都抱著“寧可讓父母擔心一陣子,也別讓自己擔心一輩子”的想法,而且越來越形成“既然已經挑了這么久,反正也耽誤了,所以才要好好挑”的心態。在這種“寧缺毋濫”的冷靜之中不斷滋生著苛刻、挑剔和消極,陷入越來越難以自拔的怪圈。
以上還不算“獨身主義”的最高水平,更有甚者,是內心豎立起界碑一般的明確的獨立意識,早已發表了論著一般的“獨立宣言”。比如這樣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獨白:
“婚姻,僅僅是軀體的窠臼嗎?那也是我整個靈魂、整個精神世界的港灣。我反正已經在生命的漂泊中感到疲累,不能再讓不速之客登錄滿是創傷的心靈的客船,不能維系在一根破損欲裂的纜繩。我的軀體可以經受日曬雨淋,但我的情感不能棲息在破漏的屋檐。我不能,不能用無價的自由,換取殘缺的愛情,不能讓潔白的情愫出于污泥后再沐荒謬的紅塵……我選擇獨身,我就還是原來的我,完整的我,自由的我,高貴的我。如果我問任何一束伸到面前的鮮花,你的背后、你的秋季和冬季,永遠是芬芳和艷麗嗎?我相信,沒有任何一枚花瓣可以做出承諾的回答……”
這樣的宣言,足以讓俗骨凡胎的男人望而卻步,足以讓最憐香惜玉的男人也自慚形穢。
有人說自覺選擇單身的女人是“精神上首先富起來的第二性貴族”,有人說獨身主義是一種“高級灰色”,是卓爾不群的理想主義者。有學者認為,信奉獨身主義者是經濟學中“交換理論”的實踐者,比如有人說:“婚姻是一種選擇,同時又是一種放棄。即放棄固有、個性甚至是自由。許多人對主動選擇單身生活的人們抱有好奇,猜想他們是在算一筆婚姻的經濟賬后才做決定的。因為經濟社會使一切都物化、量化,一些精明的人覺得結婚不劃算,所以保持單身狀態。”——這段話的作者并不是獨身主義的贊賞者,但的確道出了一種心態和世態中的現象。
可是,對于大齡女,尤其是對于高學歷、高知大齡女,已經很難僅僅靠“懷春”的“激情燃燒”,靠一見鐘情式的“火花碰撞”,靠“被愛情撞了一下腰”的“一觸即發”。也許,她們并沒有因為告別了“妙齡女郎”而芳容退減,但的確在“成熟的魅力”中,被理性和閱歷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燃點”。
瓦西列夫在名著《情愛論》中說:“愛情作為必然范圍內的自由意志的表現,是情感的高度、大膽傾瀉。”哥德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鐘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這是我們人性中的至圣至神。”毛姆說:“愛情是一片大海,不管她能否游過去,反正,她勇敢地跳進了這片大海。”巴爾扎克說:“真正的愛情始終和童年的情形相仿:輕率、冒失、放蕩;逞著性子哭哭笑笑。”盧梭說:“只有情感才是真實的,是情感在促使我們去追求使我們產生愛情的真正的美。”
坦誠地說一句:性愛需要激情,當“高級灰色”自以為“成熟”的時候,很可能被一種烏托邦心態偷偷挪動了點燃激情的奶酪。那帶有必然性的自由意志、大膽而率真的真性情,還是不要丟失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