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女性得了慢性咽炎,但在出現吞咽困難以后,就會懷疑得了食管癌。有的女性疲勞過度后出現短暫頭痛,于是開始擔心是不是腦子里面長了什么東西。其實,這種“放大”疾病的做法無形中給自己和家人增加許多煩惱,更為康復設置了重重障礙。為什么女性容易“放大”疾病?
“放大”并非沒道理
女性在40歲左右,生理和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比如激素水平下降、體力和精力下降等等,但許多人一時難以接受。尤其那些有了一定成就、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的女性,對自己的關注比較多,對自己身體的要求也比較高。她們還有一個普遍的心理:好不容易經過打拼,換來了好日子,絕不能讓疾病把幸福給毀掉。所以,身體一但出現不適,要醫生把病從頭到尾解釋清楚,否則心神不安。
不能一味地說她們“放大”疾病沒有道理。因為目前有些疾病的治療還不完善,比如癌癥,在目前階段的確不能根治,所以很多女性因此非常恐癌,生怕自己的不適感覺與腫瘤“搭橋”。相比之下,經濟條件比較好、事業比較成功的中年女性比一般人更敏感。另外,害怕得冠心病的中年女性也越來越多,她們中的許多人“背負”著家族病史,所以一旦出現心悸等不適癥狀,首當其沖往冠心病上面去“靠”。其實,因為雌激素對心臟有保護作用,所以女性在絕經前得冠心病、高血壓的幾率遠遠低于男性。
即便出現了心慌、氣短、四肢無力等不適,甚至是心前區疼痛。但只要心電圖等其他檢查顯示正常,很可能不是心臟的問題,而與植物神經紊亂有密切關聯。因為女性到了中年,激素水平下降,影響到神經中樞,導致心臟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不能相互平衡,就可能出現心跳過快、過慢的不適感覺。醫生在做這項診斷時非常謹慎,在完全排除器質性病變以后,常常建議患者定期復查。所以,一旦檢查出問題就要積極治療。如果排除了問題,就要堅決相信醫生。對疾病的關注不能過頭,否則就是偏執,不但會影響病情,還可能影響本人工作,影響自己和同事、家人的關系。
疾病禁不起“琢磨”
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女患者,她們對自己的疾病太愛“琢磨”,結果自己把自己嚇住了。因為女性的思維很容易情感化,主觀感覺太多了,經常以自己的內心世界來想像和理解事物,這種過多的自我意識就容易導致“放大”疾病。其實,對病情關心的出發點沒有錯,而且還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機制。一旦檢查結果表明沒有大礙,就要充分相信醫生。
女性進入中年,由于身體的原因,會變得比較敏感,尤其對自己的身體異常感覺特別“過敏”。尤其是患病以后,總是容易擔心、焦慮。還有,中年女性生活壓力比較大,煩心勞神的事比較多,再加上體質下降,使她們變得很脆弱。另外,科普讀物在女性認識自己的病情上,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面作用。喜歡自我診療的女性大多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接觸健康類的科普讀物也比較多,為她們的自我保健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但科普類文章對疾病的介紹是很淺顯的,而醫學理論卻很專很深,沒有一定醫學知識的人是很難看懂的。所以,女性通過書本了解到的只是一般性知識,根本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這是女性夸大自己病情的另一個原因。
“縮小”疾病講戰術
不同的疾病會有同樣癥狀,比如一般性炎癥、膽囊炎、膽結石、腫瘤等都能引起腹痛,只憑感覺或看書是不可能做出正確判斷的。找驗方和偏方治病也不恰當。要想及早走出“放大”疾病的誤區,最好的辦法還是找正規醫院的醫生,主動了解病因和相關醫學知識,再輔以心理調節,就可以把心徹底放下來。
中年女性生活壓力本來已經很大,如果再有病,內心更加脆弱。此時,要學會給自己減壓,學會暫時放棄一些東西。生病后不要總跟自己健康的時候比,這樣會越比越痛苦,更不利于康復。例如,經常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我的癥狀是最輕的,我現在的狀態比別人都好,我恢復得也很快。除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還不要急。心急不僅不能把疾病“鎮壓”下去,還會加重病情。因為過于恐懼、焦慮,會降低機體免疫力,抑郁造成氣血內亂。像一些腫瘤患者就是被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打敗了,從而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引起了并發癥,過早地告別了人世。
運動也是“縮小”疾病的好辦法。中醫學講究氣血通暢,運動不僅能促進氣血運行,還能夠改善腰酸背痛等癥狀。在心臟沒有大問題的前提下,可以在天氣好的日子里,適當到戶外進行運動。如果沒有時間,可以在早晨或傍晚采取疾步快走的鍛煉方法。周末,到戶外爬山也是很好的選擇。其次,還可以適當增加生活色彩,性格內向的女性不妨嘗試交誼舞、體育舞蹈、健美操等娛樂活動。跳舞帶來的愉悅感很強,身體的不適感也會隨之改善;跳舞還能漸漸的改變女性的氣質,讓女人更加自信。和知心朋友聊天,讓朋友幫著分析情況、分擔憂慮都比一個人憋著好。有的朋友可能已經遇到過類似問題,大家相互交流經驗,可以共同樹立抵抗疾病的信心。朋友之間還可以“集體活動”,比如去按摩、美容,這樣可以轉移女性對疾病的注意力,增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