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好友嫁給了一個美國人, 對于他們的婚姻生活,我一度感到好奇。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他們家的財務制度。在他們家,收入歸各自所有,每一樣家庭開支,都明確了該由誰負責。有一次我去她家,聽見她對保姆說:“這些東西的錢你去向我老公要吧,應該他支付的。”她看我有些詫異便說,其實現在美國有不少家庭都實行這種財務制度,而且不僅僅是在家庭理財方面分得這么清楚。我說如果在中國是這樣的話,婚姻可能要不了多久就會解體。但他們卻認為:“如今的兩性關系已經從‘你照顧我,我照顧你’的相互依賴,轉變成了‘為了彼此,我們要各自照顧好自己’。相對而言,我們的婚姻反而有更多的安全感。”我回家和老公談起此事,他一點都不以為然,還警告我不要去學這些“時髦”。我感到疑惑的是:他們的那套理論真的能增加婚姻的安全感嗎?
回復:
安全感是當事人內心的自我感受,只有當事人才最有發言權。所以,他們是否真的更有安全感,很難說。我想提醒你的是:他們這樣做有安全感,并不等于你這樣做也有安全感。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文化背景不同,每個人個性、資質不同,對情感、婚姻、人生的看法更不同,所以,獲得安全感的方式也不同。你絕對不應該去盲目模仿。
我個人是贊同他們的生活方式的,也相信他們的確能從中獲得安全感。因為他們的關系是建立在真正平等、獨立、協商、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兩性關系,經濟上的平等意味著誰也不依賴對方,各人都有能力以平等的姿態擔負婚姻的責任。這足以讓他們感到更安全了。
中國文化一向是重視“集體”而輕視個人的,我們傳統的婚姻觀念里,結婚就是把兩個人綁到一起,為了“家庭”而喪失獨立也在所不惜。這一點對于在美國那種強調個人的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人來說,會被視之為一種對個人權益的侵擾,反而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