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之“煮”的你,是否會為每天準備晚餐而產生壓力?是否會在工作與家庭、育兒之間奔波,顧此失彼?不要干等著焦慮和抑郁降臨,從現在開始積極預防。做個快樂主婦,拒絕悄悄逼近的主婦抑郁癥!
●一家之“煮”壓力大?
“我每天都要為做什么晚飯發愁。”40出頭的蔣女士是一家國企的財會科長,每天一下班就要趕著買菜、做飯,像打仗一樣。“我女兒從小就是喜歡吃肉,不愛吃青菜。我每天挖空心思葷素搭配,天天不同菜式,可還是常常會因為她的挑食大吵一通。她的體重已經超標了,醫生說是營養不良,你說我著不著急?每到月底核賬那幾天我就更焦慮了,一邊加班一邊擔心,擔心我一不回去做飯,她就會在外面亂吃東西。”
像這樣為了煮飯這種“日常小問題”而感到壓力的,其實已經不僅僅是少數個案。一份來自日本東京對462名小學生母親的調查報告顯示,53.3%的母親認為“每天準備晚餐”是一種負擔,在日常生活的壓力中排名第2;而排在第一位的是“開家長會”(57.2%)。而對“打掃衛生”感到負擔的占了41.6%,對“輔導孩子學習”感到負擔的有36.4%。
日本女性不用工作,尚且對家庭雜務感到壓力,我國的女性大多既要工作,又要擔當家庭主婦的角色,壓力更不容忽視。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許明智說,很多人以為現在有了先進的家電,家務負擔應該減輕了不少,可是每天不斷重復單調而無樂趣的勞動,也會產生壓力。許多職業女性白天工作,承受與男性同樣的工作壓力,下班后回家還要承擔“主婦”的角色,照顧一家人的起居飲食,撫養教育子女,在這方面感受的壓力確實要比男性大。這種壓力如果得不到及時排解,往往容易造成抑郁。
●中產主婦最易抑郁?
連美國第一夫人勞拉都自嘲,自己是個“絕望的主婦”,可見電視劇集《絕望的主婦》(DesperateHousewives)之影響力。可是,真的如劇情那樣,中產階級主婦最“絕望”嗎?許明智說,與正為溫飽問題而奮斗的人群相比,中產階級確實更容易抑郁。這批人受教育程度較高,有一定社會地位,對于成功的欲望和對自己的定位往往也比較高。為了保持現有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并且希望能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她們往往會對每件事要求做到完美,這就帶來了更大壓力。持續高壓,超出了她們所能承受的范圍,就容易導致抑郁癥。
其實,不管是否中產階級,主婦們面臨的幾大壓力源都是相似的:婚姻質量、家庭關系、子女教育問題和工作與家庭的角色沖突問題。但因為目前在國內,個人心理顧問還不普遍,而那些外表光鮮的中產階級,往往對隱私等問題的顧慮更多,難以找到傾訴的渠道。而良好的溝通,恰恰是預防主婦抑郁的一種最主要方式。
●女性更易感壓力?
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當女性的角色越多,疊加于身上的壓力就越大。
“臨床中,不論男女,抑郁障礙發生率比以往明顯增多。”許明智說,“但就整體而言,女性確實比男性更易感受壓力,產生抑郁。全世界女性的抑郁癥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這與男女生理上的差異有關。”
因為月經、懷孕和更年期的原因,女性的雌性激素活動不穩定,情緒容易波動。而雌激素偏低不能自動調整恢復,是女性抑郁的主要生理原因。比如女性生完孩子后15天內,雌激素會迅速下降為原來的1/800,所以臨床中80%的女性產后會有抑郁體驗,13%左右的人會轉化為產后抑郁癥;而40歲的女性,雌性激素不到18歲女孩的1/2,這也是更年期憂郁癥的重要成因。加上大多數女性參加體育運動比男性少,主婦們更往往在結婚后就變成了“家庭動物”,除了與一般人共有的社會壓力外,主婦的幾大壓力源中,工作與家庭角色沖突是她們特有的壓力來源。怎樣轉換角色,更恰當地分配時間精力,這個選擇、分配的過程,往往就是一種壓力。處理得不好,主婦抑郁癥就悄然而至。
專家支招掃除壓力
壓力其實是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但許明智說,把壓力控制在一個最佳水平,是有可能的。且看專家支招:
1.用創意把干活當作一種積極休息,甚至當作一種生活藝術。比如時不時設計不同主題的營養菜單,讓自己有一種健康的成就感。但要注意,不要變成信息的奴隸,產生“要是不吃這個,就沒法健康”的依賴心理。
2.選擇太多也會成為一種壓力,那就化繁為簡。每天上市場采購太費時間,你可以推個小車,三天采購一次。只要把握合理的采購層次,科學儲存,節省下來的時間和勞動量,就能換個好心情。
3.當你感到壓力過大時,可以做一些放松的運動,緩解壓力,瑜伽、冥想或有氧運動對于女性都很適合;某些食品有一定的鎮靜減壓作用,如大棗、牛奶等,但要注意,這些食品不能代替溝通和正確的治療。
4.出現興趣減低、缺乏愉快感、脾氣不好等情緒表現,以及有心慌、失眠、頭痛、便秘、磨牙甚至月經不調、閉經等軀體癥狀,千萬不要自以為是體力不濟,通過咖啡因來提神。這些癥狀是在提醒你,應該盡早求助專業醫生,尋求藥物及心理治療。(林清清)
做做瑜伽可以幫你緩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