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媒體工作的范先生,最近經常感到自己的手機被呼叫,而當他準備接聽時卻發現根本沒有電話打進來;晚上睡覺也不踏實,總想起來看看有沒有未接電話或短信。一段時間下來,范先生精神不振,心情煩躁。在咨詢了心理專家后,范先生才知道自己患上了信息焦慮癥。
據了解,像范先生這樣的媒體從業者,以及從事電腦、網絡等職業的都市職業人每日需接觸“海量”的各類信息,或對信息資源有較強的掌控欲望,這類群體患上信息焦慮癥可能性較大。一旦這類群體每天正常獲取信息渠道發生不暢,他們就會感到極不適應,變得焦躁不安,認為是自己錯過信息,一些人會不停地看電話、電子郵箱,甚至出現一種心理等待,進而引發精神萎靡、失眠、頭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精神和生理上的不良反應。
心理專家曲偉杰認為,信息焦慮癥患者平時工作節奏都過于緊張,而與信息過多過密的接觸又使他們產生緊張“慣性”,一旦工作節奏被打亂或者信息收發渠道發生變化,自己反而出現不適應。為防止信息焦慮癥的侵擾,人們應該盡量使工作節奏彈性化,給自己留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心理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