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末,京城各商場已經開始了滿百返券的促銷了。總有一些人熱衷于趕這些特價場,備受低價誘惑,他們不是買回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想將自己的所愛統統收入囊中。
“這種狂熱購物行為與上網成癮一樣,其實也是一種成癮現象。不過,這些成癮者多為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北大六院心理師黃薛冰指出,在這些被人們戲稱為“購物狂”的人中,大部分人將消費作為逃避緊張、減緩壓力的一種手段。
例證:多數購物狂心理健康
在某電視臺做編導的王小姐平時工作很忙,雖然收入不錯,但是很少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一旦哪天不用工作,就要抓緊時間去逛商場。將上千元的毛衣、皮鞋、數千元的外套提回家,雖然衣櫥已塞得滿滿當當了,但她還是高興,覺得是對自己前一段辛苦勞作的犒賞。
剛工作不久的小鄒盡管掙錢不多,但她有時也能把幾千塊錢在幾個小時內花完,買回的東西有沒用的首飾和衣服,有時還可能花幾百元買支口紅送人。
黃薛冰認為,王小姐和小鄒還都屬于心理健康的人,消費還在自控范圍內。而有些具有躁狂癥的人有時可能一反常態地出手闊綽,不僅無節制地消費,甚至有人會做出到大街上撒錢的瘋狂舉動。
原因:壓力過大
“有人在情緒不好時購物,這是對壓力的宣泄;有人在情緒好時購物,不在意錢花多少,就覺得特別有幸福感;還有人在空虛無聊時購物,通過物質刺激來證實自己的存在,給生活賦予價值和樂趣。”黃薛冰說,情緒不佳時購物的確能釋放和轉移壓力,對情緒調整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而有些人在情緒極度高漲時魯莽消費,可能是現實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這是逃避問題的一種表現。此時,購物者不僅不計后果地花錢,話還顯得格外多、特別開朗,沒有可樂的事也高興。這種用無端幸福掩蓋問題的行為,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如果通過身邊朋友解決根源性問題,就應該及早去進行心理咨詢或看心理醫生。
當心:透支消費
可淪為“卡奴”
大部分有購物癖的人,都因沉溺此惡習而受苦,他們的家人也會同樣受煎熬。購物只能緩沖現實中的壓力,如果問題的根源解決不了,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壓力,還可能帶來經濟負擔。近期,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就有一些年輕人因透支信用卡成為負債累累的“卡奴”。
“購物確實能帶來快樂。”但黃薛冰也提醒人們,無論是釋放壓力、消磨時間還是排遣寂寞,消費都不是根本辦法,建立可信賴的人際關系,進行適量的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情趣才是解決之道。
自我矯正
黃薛冰心理師建議,人們可以用改變購物模式的方法矯正購物狂熱行為。
建議1.交費時不刷卡,改用現金支付,或長期在銀聯卡里只留小數目的錢。這樣就會有錢被掏出去的感覺。
建議2.購物前先列清單,限定只能買清單上列出的物品,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購物欲望,就把購買目標放在價格較低的小東西上。
建議3.控制購物時間,別長時間在商場滯留。
建議4.盡量少用信用卡,透支消費前先進行消極的思維暗示,想象自己已經沒錢了,生活是如何窘迫。這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建議5.逛商場時避開特賣場,假如沒有特別需要的東西,打折的地方也要少去。如果一定要去,也要先限定自己的最高消費金額。(魯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