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孩子與可能的結婚對象之間的緊張狀態,幾乎剝奪了她們的“性愛優先權”。具體來講,就是如何分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與約會的時間?如何一次又一次避免把主題圍繞孩子,或者如何一次又一次嘗試,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孩子身上來?
我的小師妹論文題目是“單身媽媽”。開題那天,大家的一通炮火,讓她面如白紙、手忙腳亂。首先大家不明白小師妹對“單身媽媽”的定義:未婚的算不算?已婚的老公不在身邊算不算?離了婚的孩子判給老公的算不算?生活原來是這樣的復雜,這是尚未談婚論嫁的小師妹沒有想到的。最要命的還是,你想研究單身媽媽的什么呢?生活質量?關系網絡?社會支持?就業或再婚?啊,原來單身媽媽,在大家的心里,有這許多許多的麻煩。
曾經有一個20多歲的sherry,宣稱自己36歲的時候要做單身媽媽,如果之前仍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做丈夫的話。她認真開出做單身媽媽的若干條件,其一是一定要有足夠多的錢,再次才是感情上絕對的獨立。至于孩子的教養會不會出現兒童專家所說的“匱乏陽剛之氣”,那不在sherry的考慮之列。不是那些所謂的“正常的”家庭在源源不斷地制造問題兒童嗎?
sherry的宣言不像是“單身媽媽”宣言,而更像每一個心懷遠大的女孩子的夢想。然而現實中更多的單身媽媽,那些不是要選擇單身,而是因為離異而暫時單身一段的年輕女人,也就是我師妹心目中的研究對象,做不到這一點。勉強有人做到,往往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被迫,逼著逼著也就造就了一段傳奇。
這里,最好用的例子莫過于那個寫哈利-波特的金發女人。可是在中國,功成名就的女人要么不出面,一出面后面必定站著“成功”的婚姻做后盾。或者中國的名利場上還不習慣把女人的成功同婚姻的成功割裂開來。那些一輩子沒有試過結婚的例外,因為她們沒有試過,自然不會有“失敗”的紀錄。
這個社會多少年來規劃好了,要用“正常的”家庭為衡量單位。單身而帶著孩子的女人,通常不在被衡量的行列。所以,生活質量,關系網絡,社會支持,賺錢就業……所有的人都要考慮的這些問題,對單身媽媽來說,都是雙倍放大的壓力。
至于性愛,因為這些壓力的存在,往往就擠到了一個角落。單身而擁有眾多男友,這一點現在已經有人嘗試。但是單身媽媽不能。小師妹嘗試做過幾個訪談,發現了單身媽媽的“痛處”:如何平衡孩子與可能的結婚對象之間的緊張狀態,幾乎剝奪了她們的“性愛優先權”。具體來講,就是如何分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與約會的時間?如何分配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費與用在自己裝扮上的花費?如何一次又一次避免把主題圍繞孩子,或者如何一次又一次嘗試,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孩子身上來?
“那一會兒我忘掉了我兒子。”我的一個朋友這樣形容她前不久的一次性愛體驗,美妙程度以“忘掉兒子”為最高標準。不消說,她現在也是個單身。
像喬丹、像sherry夢想的那樣,做媽媽又可以享受單身性愛的日子,什么時候才能降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