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冉是中國網通北京分公司的職員。他的部門有18個員工,60%都是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網絡通信行業每年都在變革,我們公司的名稱和項目運營商也一直在變,我們的工作經驗增加了,但本來就比較低的薪水卻不升反降,這讓我們有點無所適從。”
她所在的部門已經裁了一半的員工。“我幾乎沒有什么私人時間,全部交給工作,沒有什么朋友,常常找不到人說話。工作太累時,吃東西也沒胃口,晚上睡覺做夢都在采訪寫稿。”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詢師認為,一些企業做決策時比較短視,容易和員工產生利益沖突,由此給員工帶來很多心理問題。而中國人普遍缺乏較好的情感教育,調節情緒能力較低,更易為壓力所困。
焦慮僅是職業壓力的最初表現,61%的白領有職業困惑
去年,30歲的劉博士跳槽到一家大型國企做海外項目經理,這是他第一次出國。國慶節時,他回國跳樓自殺。
這家國企的海外職員一般都不能帶家屬,完不成任務的很快會被辭退,即使業績突出,回國的機會也不多。而劉先生是個內向的人,有完美主義傾向。“他在出國半個月后就開始變得特別容易發脾氣,特別想成功,沒有什么業余時間。他所在的分部有十幾個員工,上班在寫字間,下班在職工公寓,沒有私人空間,同事之間經常激烈爭吵。”
專家介紹,職場心理壓力分3個階段,呈現不同的癥狀:第一階段是軀體癥狀,會產生失眠、焦慮、多疑、胃口差等情況;第二階段就會產生退縮性行為,表現為不愿上班、無端請假、不愿意參加各類社交活動等;最后一個階段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比如火氣大、矛盾多、破壞性強,甚至產生自殘、自虐或者自殺傾向。
“35歲臨界點”現象蔓延,升職與不升都痛苦IT業的職業壓力在各行業中一直處于高位,70%的人35歲后不再從事IT行業,于是有了IT“35歲臨界點”之說。35歲時IT從業者常常要面臨一個轉變,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開始跟不上新員工,除了少部分能進入管理層的員工,大部分人都要考慮轉行問題。
除IT行業外,很多其他行業的職業人都認為,如果到了35歲還沒有獲得升遷的機會,這輩子就很難出頭了。
博士畢業3年的陳原最近幾次在車上痛哭失聲。使她變得極端焦慮的原因,是即將到來的一次競聘。
他工作的研究所目前正在改制,要競爭上崗。陳原的研究方向比較偏,如果競聘中沒有勝出并獲得項目帶頭人的資格,她就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業加入別人的課題組,甚至有下崗的危險。這使在單位一直活得比較邊緣的陳小姐不得不面對即將到來的職業危機:“這次拿出來競聘的只有12個職位,報名的其余30多人都比我資格老。我知道肯定贏不了,可又不甘心學了十幾年的東西就這么廢了,真是絕望啊。我每天惟一高興的事就是睡覺,可以什么都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