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后來終于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劉若英的一曲《后來》,唱出了很多人“悔不當初”的無奈和傷感。
每當夜深人靜時,李曼常一個人呆呆地坐著,聽著這首歌,想著心底的一個人,不知不覺,臉上便流下兩行苦澀的淚。人生就是這么無奈,許多人和事,一旦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李曼以為,人生最精彩的部分是獲得肯定與榮耀,而愛情,不過是美麗的點綴。
現在的人,大概很少提起“理想”這個詞了吧。在許多人看來,“理想”是很虛空的東西,尤其現在的年輕人,還有誰會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去奮斗呢?他們更看重的是過好眼前的生活。
可是,我卻從小就在“理想”的召喚下長大。我的理想,在當年,根本算不上崇高,和“偉大”之類的詞也沾不上邊。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好好讀書,考大學、考研,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出生在一個小縣城,父母雖然都有工作,無奈兒女眾多,掙來的錢往5個孩子頭上一分,就很微薄了。從小,我們就看慣了父母灰暗的臉,那上面很少出現笑容,卻因為生活的重負而過早爬滿了皺紋。
我在家里排行老二,在幾個孩子里,除了四弟,就數我學習好。父母常常欣慰地說,家里看來要出“女狀元”了。我只是在心里小小地得意一下,然后更加用功地撲在書本上。
讓我如此刻苦的動力,既不是老師口中的“思想覺悟高”,也不是奶奶說的“祖墳冒青煙”,只是因為我想飛出小縣城,想飛得高些、遠些,而知識和能力就是我的翅膀。
直到上高中,我都是大家公認的“才女”。學習自不必說,門門功課都優秀,尤其英語成績最好,一直是英語課代表。不過,我并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我知道,要想真正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成為全才。我利用一切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能,各種文體活動都是我鍛煉的舞臺——聯歡會上,我給大家唱歌;運動會上,我參加中長跑;演講比賽,我第一個報名參加;學校成立文學社,我又是第一批社員……每年,我都捧回一大堆獎狀,家中有一面墻漸漸被獎狀擠滿,我也覺得,自己離心目中的理想越來越近了。
那時,我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女生大多是嫉妒的,而男生則大多是愛慕。但我無暇去想學習以外的事,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并非不向往愛情,愛好文學的我,同樣會被小說里的愛情故事所感動,幻想著有一天也能遇到自己的白馬王子。不過,在我飛出家鄉以前,愛情,只是個擾亂腳步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