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觸細膩,就不難發現,北京這座城市的風格有了許多微妙且耐人尋味的變化:前幾年是大動作的翻新繁華商業街區,最近又在這愈發新派的城市努力點綴中國文化的亮點。曾經和一個奢侈護膚品牌的總裁閑聊時,這個風趣的法國人操著流利的漢語對我說:“我有點擔心北京的奧運,不是因為對這里的城市建設沒有信心,相反的,中國人把這個城市建設得太好了,和紐約、巴黎、東京愈發的相似。像我一樣的外國人來到這里,除了故宮,能留下記憶的還剩什么?那些早上在天壇公園里扭秧歌的大媽傳達出的是這座城市的民俗而不是文化。風俗只是一種慣性,而文化才是風格的載體。但是同時我也很高興的看到,因為奧運,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流行起來,北京在逐漸回歸曾經迷人的摸樣。”
風格其實很難評價,“流行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東西,所以才必須每六個月更新一次,但要堅持風格。”當奧斯卡·威爾德(Oscar Wilde)對流行抨擊之時,比爾蓋茨已經在商務會議上穿圓領T恤了;當復古風盛行的這一季,Philippe Starck公司的產品仍然堅持簡單材質、流暢線條的產品設計,并且受到時尚人士的追捧。
每一個季節的輪回時尚界都會有一次風格的更迭;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歷史傳承的文化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著地域和發展史影響下的城市格調,每一個時尚品牌都有自己風格發展的脈絡。同樣的,每一個女人都應該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樣子。
沈宏非說,男人之所以會在心中把女人分類,第一是因為他們生來就賤,第二是女人自己的原因——凡女人,都跟好萊塢大片似的,都有固定的類型。比方說,劉若英那氣質,較適合做老婆;范冰冰那小樣,二奶非她莫屬;舒淇?李嘉欣?逢場作戲玩玩好了;徐靜蕾?兄弟!
你可以指責說,女人的類型都是男權社會造成的刻板印象,但無論如何,以上“類型”都只存在于男人的眼里,在他們的心里以及心臟再往下的地方。如果你能用一兩個大眾化的詞語來歸類,或者輕易就被形容成和某某某明星是一類人,甚至是某某(張藝謀、周星馳,或者邦德)女郎,那么坦白說,你做女人就太失敗了。
要知道,并不是空有美貌就可以成就魅力,就算是平凡的外形,經過后天歷練,一樣可以成就不凡的品位。倉促的追尋流行的步伐,Prada、LV、Chanel、Dior包裹下的女子,只是反復的印證了別人的風格,這并不是一個女人極致的魅力所在。真正有魅力的女人,是不能被簡單的大眾詞匯描述的,
能夠在凡俗社會的價值標準中成就專屬于自己的風格,前提一定是了解自己,而了解的前提卻不一定是金錢,而是接受這個社會理性與感性的訊息以及你有超越時尚的胸襟和勇氣。然后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格乃至生活態度。
流行終究會過去的,留下的卻是歷練中越發堅定的風格,歷久彌新,讓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