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孩奴”正成為大熱的關鍵詞,把準備當父母或剛當父母的年輕人攪得惶惶不安,更有熱心人提供一份孩奴病況試紙。
自我減壓遠離狼狽生活
一家人的開銷幾乎全給了孩子;總是在盡力去花時間掙更多的錢,哪怕自己未老先衰;行為極端性格急躁,只有孩子的喜怒哀樂才能影響自己的情緒;不主動和朋友聯絡出游,不敢生病、不敢娛樂、不敢創業、不敢輕易換工作;為了讓孩子上名校,不惜傾家蕩產購買校區房,心甘情愿地當起了“房奴”。如果你上述五種癥狀齊全的話,那么,你已經成為資深“孩奴”了。
目前,“孩奴”現象的確呈現一種蔓延的趨勢,其中涉及很多社會因素,如獨生子女政策、社會制度和經濟環境等,也包含許多個人層面如心理和教育上的原因及誤區。其實,“痛并快樂著”是為人父母者的共同感受,如果你只去捕捉和放大“痛”的一面,那就一定會恐懼和逃避,或者成為“奴”。
對每個人來說,養兒育女都是生命中非常重大的事情,要不要孩子,什么時候要孩子,是值得認真去考慮的問題。你需要綜合地衡量自己的價值觀、年齡和生理狀態、經濟基礎、職業發展、家庭支持,然后作出個人化的決策。如果你正面臨職業發展的關鍵期,那就可以把“寶貝計劃”推后一些;你也可以趁著年輕,家里老人還有精力,先要孩子,再追求事業;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在工作方面有所犧牲,盡量在生育的黃金年齡要孩子;即使孩子的到來是意外,你仍然可以利用孕期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規劃,為新生命的到來做好必要的準備。
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迎接寶貝當然理想,但別忘了,愛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做好了心智準備給予孩子寬廣深厚的愛,這才是最重要的。在“孩奴”的標簽效應影響下,無意識地去選擇感受別人養育孩子的狼狽,而無視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家人的感受,武斷地決定不要孩子或者將生育無限期后延,這在給你和家人的關系帶來傷害的同時,也可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遺憾。
每個為人父母者都不會否認,在孩子身體和心智的點滴成長背后是父母的大量付出。當老爸老媽意味著責任,孩子小時照顧吃喝拉撒,呵護童心成長,然后逐漸放手,陪伴、引導和支持他們。對于如司琴這般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來說,自己還十分享受和留戀當孩子的時光,想要繼續得到關愛,才一再拒絕做父母。怕“生”的表象背后,是害怕成長與承擔。對不想長大的父母而言,孩子就會完全成為負擔,對孩子和家庭產生消極的感受。成熟和年齡沒有絕對的關系,如果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那就要先成長自己的心靈,否則即使到了35歲再迫于壓力要孩子,也會不可避免地成為“孩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