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帖質疑“暴走媽媽”陳玉蓉拿好心人募捐的錢為自己整容。陳玉蓉在接受采訪時承認做了雙眼皮和眼袋祛除,并表示做整形美容沒有動用捐款一分錢;她作為整形醫院的代言人,沒有為此花錢,并稱不會再考慮做任何整形。
“暴走媽媽”道德典范竟也學明星整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暴走媽媽整容”這件事上,公眾對“花誰的錢”的興趣顯然不如“憑什么整容”來得強烈。新聞引用了網友發言,稱當看到《人間》里“暴走媽媽”整形的節目,“簡直是五雷轟頂,肺都氣炸了”。為什么五雷轟頂、肺都氣炸了呢?答案如下——“一個2009年感動全中國的人,一個令人景仰的母親,一個全民的道德標桿,也要學明星整容了?”
這話問得慷慨激昂又義憤填膺,邏輯也很簡單:你感動中國、你被萬人景仰、你是道德標桿,你就不能學明星整容。這就是我們的道德邏輯。按照這個邏輯,陳玉蓉的生活最好是這樣的:衣衫不整、容顏憔悴,半饑半飽、沉默寡言,沒事兒去做做道德報告,有事兒就掃掃大街或攙扶老人過馬路,畢生的唯一愛好就是回報社會、奉獻人生……如此這般,保證“暴走媽媽”永載史冊、感天動地。但問題是,這就是我們提倡的道德生活?如此葉公好龍的“道德”要之何益?
“暴走媽媽”整容 一場關于道德的口水戰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是什么?就是人人能做到、人人應做到的倫理規范。茅于軾先生在他的《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一書中從經濟的角度對道德問題進行了重新思考,提出:道德的核心是利益平等。遺憾的是,我們的道德越來越像一個天花亂墜陷阱,是挖給別人跳下去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的。因此,道德的核心價值就異化為“自我犧牲”,而基于這一理念之上的道德模范就無外乎以下幾個類型:譬如“不顧家人型”、“有病不看型”、“不回家過節型”、“發揚風格型”。正如有學者一針見血總結說“誰的個人利益越是犧牲得多、越是損失得慘,就越是道德、越是先進,如果連命也犧牲掉了,那就徹底道德了”。
道德標注整容了 那我們的道德底線呢?
于是我們的道德模范注定是悲苦的,是要經歷千難萬險的,他們橫空出世于制度闕如、救濟缺位的年代,以個人英雄主義的悲愴贏得“一時英名”。我們就在這種悲情中,感動得一塌糊涂,也就不再去計較:有沒有必要為了點亮所謂的人性的一盞盞燭光、而不吝犧牲個體的幸福與命運?為了道德的“完美”,價值標準越來越苛刻、越來越不近人性——且不說整容算不算“學明星”的行為,即便整容了,和道德評價又有何干系?——但正因為道德有了潔癖,暴走不暴走固然重要,整什么容、說什么話,也同樣有了“標準”。一旦脫離了這個角色定位,就有人“五雷轟頂、肺都氣炸了”。
這個道理陳玉蓉其實也很明白,所以她承諾“不會再考慮做任何整形”。一個道德模范,發誓不整形,以期取得公眾的諒解——這實在是很有諷刺意味的事情。道德如此脆弱又如此矯情,究竟是我們溺愛了道德、還是道德早已拋棄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