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手機依賴癥是一種心理疾病
“手機依賴癥”多見于比較孤僻、自卑、相對缺乏自信的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心理不適應狀況出現增多趨勢,特別易發于白領人群。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而且還是這么的普遍呢?生活中如何防治這種病癥呢?
手機依賴癥的誘因
1、壓力過大。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人際交往日益頻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這些原因使得手機成為大多數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機無形中在這些人的心里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機沒電或來電頻率突然降低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如焦慮、煩躁、抑郁等癥狀。
2、性格內向。一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機依賴癥”的高發人群。這些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想與外界聯系又不積極主動,只能借助于手機來排解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人通過頻繁接電話來向別人顯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證明自己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專家支招預防手機依賴癥
專家說,“手機依賴癥”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病癥,只要能夠正視它,通過一些方式去調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緩解這種癥狀。如何才能防止對手機過度依賴,并且避免自己被手機“孤立”呢?專家們給出了以下幾個方法:
1、把手機裝在包里
拿在手上會讓人們時刻意識到手機的存在,一旦離開,就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分離焦慮”。不妨放在包里,調一個響亮些的鈴聲,這樣既可以避免漏接電話,也可以減輕對手機的依賴。
2、注重面對面交流
平時要多培養自己溝通的技巧,多和現實中的人去接觸,這樣不僅有助于增加親密感,也可以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每天留出一定時間和家人交流,規定自己在交談的時間內,除了接必需的電話,不可以玩手機。
3、多讀書看報和運動
多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與人交談,多讀讀書、看看報,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盡量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如果客觀條件允許,最好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聽音樂、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對手機依賴過于嚴重,就要去看心理醫生,以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