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成癮或許只為“娛樂”
有些人購物成癮,家中堆積著很多自己用不上的物品,十幾件未穿過的毛衣、8件羽絨服、幾十雙鞋子……購物成癮也被稱為“購物強迫癥”。在不同的國家,購物成癮者約占總人口的1%到7%。
研究認為,購物成癮者通過這種不可控制的、強迫性的購物行為,其實是想達到某種情緒修復的目的,如成就感、刺激感、愉悅感,從而緩解工作壓力和緊張情緒,并獲得象征性的自尊感。慢慢地,起初的新鮮和刺激,變成了后來的習慣和依賴。也就是說,他們的購物行為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補償,其“娛樂”的目的多于對購買物品本身的需要。隨著購物成癮者越來越習慣于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積極情緒,購物最終會成為不可抑制的癡迷和渴望。其后果往往比較嚴重,除了經濟受損外,也經常附帶其他的心理傷害以及親密關系的受挫。
網購比實體店購物更容易沖動,很容易讓購物成癮搬家到網上。有研究指出,40%的網上消費屬于沖動型消費。這是因為網購通常操作容易(一次“點擊”就是購買了)、沒有社交壓力(花錢多少只有自己知道)、沒有搬運壓力(大包小包不用愁,快遞統統送上門)、不用現金(就好像不是花自己錢一樣),這就非常容易勾起人們的購物欲望。網購中的“秒殺”簡直可稱為“沖動購物發動機”。通過渲染萬人爭搶的氣氛,看似非常超值的價格,將人們內心沖動的小火苗迅速燃成熊熊大火。同時,秒殺成功帶來的快感和成就感也被發揮到了極致,愈發讓人欲罷不能。此外,網購和社交媒體的結合使得網購的物品多了一層向別人炫耀的功能,這也讓一些注重自我形象、喜歡自我展示的年輕人義無反顧地跳入沖動的魔沼中。
如果你是“打折控”,在付賬前,你的大腦要高速運轉一下:
哦,我促銷易感性是不是高了?
呀,我是不是在補償最近的孤獨和不開心?
哼,我可不是購物成癮……
想完一圈,面對節前的“折扣”轟炸,你hold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