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就算有很多昂貴的衣服、包包、首飾、車子等都不會嫌多,見到喜歡的還是會去買。是什么原因呢?本期,心理專家為我們解讀國人普遍存在的7種不良消費心態。
好面子 務虛而不務實
中國消費者有很強的面子情結。社會調查中心一項1100人參與的調查顯示,84.2%的人認為身邊為了面子而消費的現象非常普遍。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與中華心理教育網的一項調查顯示,53.2%的受訪者會為了顧全面子而購買不喜歡的商品。
面子消費與我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中國過去是以宗親為紐帶的“熟人社會”,在經歷文化的急劇轉型后,我國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這使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一個人,于是服飾、房屋等就成了判斷他人身份的依據。香港大學心理學教授楊中芳提出,人對于自我有兩種評價機制——內在的和社會的,國人特別重視社會評價,因此也就特別在乎面子。體現在消費上,就產生坐奔馳比坐桑塔納有面子,住別墅比住樓房有面子,打高爾夫球比打乒乓球有面子等現狀,甚至有人買個奢侈品的假冒紙袋都感覺“買的不止是紙袋子,更是一種體面”。商家也利用這一點來促銷,比如夸消費者眼光獨到、有品位,讓他感覺很有面子,就更愿掏錢了。
社會心理學認為,面子消費固然是為了博取他人的尊重,但也給自己貼了個好“標簽”。穿著體面的人往往會暗示自己是個有品位的人,從而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比如不亂丟垃圾、不闖紅燈、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等。但過于看重“面子”,一味在消費上講排場,甚至當“月光族”,讓自己的生活和內心很辛苦,那就劃不來了。所以,不要為了面子而消費,應當結合自己的經濟情況,理性消費。
為炫耀 買貴而不買對
炫耀消費是面子消費的“衍生品”,表現為“買貴而不買對”,比如狂熱地追捧奢侈品的人多數就是炫耀型消費者。
炫耀消費與傳統等級觀念有關。古時候,人們用特定的事物代表等級,比如皇室才可用明黃色、達到一定品級才能坐轎子等。盡管現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但國人骨子里的等級觀念并未消失,奢侈品便成了體現等級的替代品。許多人認為,“買奢侈品就是買它的與眾不同,能把購買者的財富、地位體現出來”。然而,不少炫耀型消費者的內心很自卑。他們很多都是一夜暴富者,過去生活不如意,如今發了財就像打了翻身仗,渴望用昂貴的服飾或豪車來趕跑潛藏心底的自卑。還有人精神世界空虛,“窮得只剩下錢”,不得不展示自己僅有的“財富”來獲取尊重。
昂貴的衣服、提包、首飾、車子等都不能體現人的內在價值,以此換來的自尊感也是短暫的。因此,炫耀型消費者要學會尋找內心的幸福,努力提升內在素質,才不會成為消費的“奴隸”。與其通過“顯擺”得到認可,倒不如給自己“充電”,加強自身修養和學識,用人格魅力吸引他人關注。最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把顯擺的精力和金錢用來做一些公益事業,也許能收獲更多的快樂。
愛攀比 你有我也得有
現代社會競爭意識強烈,人們比職位、比房子,也比消費。攀比型消費者在乎“你有我也得有”,追求“向上看齊”。比如看到別人買了新款手機、貴重首飾,自己沒有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于是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劃算,都要購買。
攀比是人的本性,源于人與生俱來的“博弈心理”。攀比有正性和負性之分。正性攀比給人積極競爭的欲望和克服困難的動力,而負性攀比往往是消極、情緒化的,讓人不能理性分析自己。攀比型消費者多半不自信,他們往往在事業、家庭、素質等某個或多個方面不如他人,卻又懶得提升自己,便偏執地認為花更多錢買更好的東西就能比過別人。但攀比是無止境的,愛攀比的人往往活得累,心也焦慮。
正所謂“心不平而氣不和”,人們往往看到自己“比上不足”,便會產生不平之氣。不妨回過頭來往下看,發現自己“比下有余”,才有幸福感。還要告訴自己,與其在購物上攀比,不如比工作、比事業。最后要知足常樂,欣賞手里有的東西。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曾以橘子為例談感悟:“一種橘子大而酸,另一種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會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會感謝它是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