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大流 別人說好就好
國人的從眾消費傾向明顯,比如喜歡去人多的商店,選購賣得好的商品,甚至看到很多人都在排隊買東西,自己也忍不住跟著買,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
從心理上看,當身邊人都在使用或購買某個東西時,人們為使自己不成為“異類”或遭排斥,便會加入追捧的陣營中。從生理上看,購物時的選擇過程會消耗大腦的能量,這促使人們在決策時會本能地傾向簡化認知,此時就會表現為從眾。商場里的“托兒”和購物網站花錢雇人刷“好評”的行為,都是利用從眾心理。
生活中有些事可以隨大流,有些卻不能,尤其在購物上一定要克服從眾心理。從眾型消費者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遇事或看待問題時,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或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在判斷和決定時,千萬要冷靜,深思熟慮,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追權威 偶像用的就好
有這么一個寓言:有個人賣馬,幾天都無人問津,于是他去見相馬專家伯樂。伯樂拿了他的酬勞后,圍著馬轉了兩圈,離開前還回頭看了一眼,結果這匹馬的價格暴漲十倍。現實中,美國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學博士余世維曾以某車為國家領導人的座車為賣點,讓該車的銷量大增。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的“暈輪效應”可以解釋消費中的追星心態:被認為“好”的人或物會被“好”的光圈籠罩,進而,與他(它)有關的一切都會被認為是“好”的。受“宗親文化”影響,國人崇尚權威的心態比西方人更強烈,在不理性的追星消費上也有所體現。此外,發展心理學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有追星現象,成年后會趨于回歸理性,但心理發育不成熟的人卻常常會繼續追星。因此,追星消費心態其實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追星型消費者要明白,我們可以崇拜偶像的人格、處世之道,甚至長相等,但不可在任何方面都追求與他們一致。此外,與其追逐虛無縹緲的明星,倒不如把身邊人,如父母、師長當作偶像,給人生一個明確的目標。
占便宜 少花錢就值得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只要看見促銷、抽獎、跳樓價等字眼就挪不開腳步。在國人眼里,價值10元的東西,10元買回來,那叫便宜;價值100元的東西,10元買回來,那叫占便宜。商家常利用這種心理設陷阱,比如提高原價再打折,人們多花了錢卻認為是占了便宜,心理會非常滿足。
愛占便宜的人往往占有欲強,每得到一次小便宜便會產生滿足感,久而久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消費行為,使消費更加不理性。總把精力放在瑣碎的事情上難免讓人心胸狹窄,難有作為。
如何避免占便宜心態?首先,面對誘惑切不能頭腦發熱,而要給自己敲敲警鐘,多分析是不是有陷阱,要記得“天上不會掉餡餅”、“買的不如賣的精”這些老話。其次,要理性地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真是我需要的嗎?還是僅僅因為它便宜?”因為沖動而不是需要買了便宜的東西,那其實是最昂貴的。最后,做個自我反省:為了占這點小便宜,我為之付出的代價(比如排隊浪費的時間、冒著質量有問題的風險、有被騙的可能,有時甚至違背了自己的良心等)是值得的嗎?
怕后悔 不合適就退貨
每個人在做決定時都會有恐懼感,他們生怕花的錢是錯誤的,這被稱為“怕后悔心態”,也稱“購后心理沖突”。不少商場推出的“30天內無條件退貨”規定和購物網站推出“運費保險”舉措,都是為了讓消費者能夠后悔,后悔得起,從而才敢掏腰包。
商家的這些舉措固然是投消費者所好,給消費者安全感,但也是一種促進消費的伎倆。有調查顯示,不少消費者買來的大部分商品都堆在家里用不上,其中不乏不合適或者有瑕疵的。但許多人卻因懶得跑腿、害怕折騰而放棄了退換這些商品的權利。
因此,面對這些讓你“可以后悔”的舉措,消費者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按實際需要購買。此外,不妨充分利用商家(尤其是購物網站)給予的其他權利。比如把想買的東西放進購物車,一周后再來看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經過一周的冷靜仍感覺需要購買,那就不妨下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