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兒子和兒媳單獨散步,遠不是最古怪。《重慶晨報》曾報道了更古怪的事情,當兒子的新婚夜,母親幾次闖進洞房,最后兒子和兒媳只好陪著她干坐到凌晨3時。這種古怪的關系持續10年后,兒媳提出離婚,而兒子則跑到報社訴苦。
不健康的模式2:“沒”丈夫 愛兒子
我這個同學,***媽是比較強勢的那種,因丈夫比較老實,一直對丈夫不太滿意,于是將主要情感傾注在兒子身上,難以割舍兒子走出家門,最終不免吃起兒媳婦的醋來。
這是糟糕的婆媳關系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式,另一種最常見的模式是,現在的婆婆以前做媳婦的時候,因為受到了她的婆婆的嚴重排擠,一直融不進她以前的家庭。她和丈夫的關系退居第二位、第三位甚至家庭中的最末位,這讓她倍感孤獨。于是,等兒子出生后,她發現兒子是她唯一的依靠,于是,她自然而然地與兒子建立起了最為親密的關系,丈夫在她心目中甚至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這種情況下,她更加不能接受與兒子的分離。
我一個朋友阿沖,在有了小孩后,把媽媽接過來帶小孩,但不料本來尚可的婆媳關系卻迅速惡化。阿沖向我描述沖突的具體情形時,顯然他、太太和媽媽的關系,有很強的“三角戀”意味。
譬如,當阿沖和太太去小區花園散步時,媽媽一定要求一起去。一次兩次就罷了,但次次都如此,自從婆婆入住后,阿沖和太太就再也沒有單獨散步的機會了。
再如,看電視的時候,如果看到媳婦和阿沖一起坐在沙發上,***媽也會坐過來,并且必然是阿沖坐中間,太太和媽媽坐兩邊。
除了這些特殊情況外,阿沖家也有一般的糟糕的婆媳關系的普遍問題,譬如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個不停。每當這個時候,阿沖就覺得特別難辦,一邊是最親的太太,一邊是最敬的媽媽,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原來,阿沖的家鄉非常傳統,男尊女卑的情況很嚴重。媽媽嫁到他家后,當時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從地位上講,一直是最卑微的,丈夫敬父母,遠勝過敬她。大家倒對她很客氣,不會欺負她,但都不夠重視她,她一直覺得自己非常孤獨。她對阿沖說,直到有了他以后,她才不再覺得孤單,并覺得自己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勁頭。后來,她的小家庭從大家庭中脫離出來,開始單獨生活,丈夫從此以后對她越來越好,但她想起當年受的很多委屈,對丈夫很是怨恨,兩人的關系一直沒有得到改善,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一直還是兒子。
談到最后,阿沖問我:“有什么辦法可以改善她們兩人的關系?”
“改善她們兩人的關系,而不是你們三個人的關系?”我反問他。
“你的意思是……”阿沖沉思道。
我解釋說,絕大多數婆媳關系的核心不是婆媳關系,而正是那個被夾在中間的兒子和丈夫。這個夾在中間的人,總想著要么妻子對老人家敬一些,要么婆婆對媳婦疼一些,然后問題就OK了。但他卻很少想,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他自己的身上。要想很好地處理婆媳關系,這個人必須承擔起責任來,努力去協調這個三角關系。
“并且,絕對沒有靈丹妙藥,也沒有那種一點就靈、一說就通的絕招,你必須用頭腦和智慧去解決這個難題。”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