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婆婆不冷不熱地相處著。與她的正面交鋒是在我生了小孩之后。
小孩剛剛半歲,丈夫趕上進修。我要上班,婆婆正好沒事,也說愿意來幫我帶女兒。我就讓她來帶,畢竟她是女兒的奶奶。
可是她住到了我這里之后,嘴里仍不停息地數落著我的諸多不是。比如我娘家的貧窮是如何連累了他的兒子連冰箱都買不起了,有客人來時,背著我對客人說我如何因貧窮而吝嗇養成的小氣性格,說我如何不喜歡客人叫別人不要來了等等。客人與鄰居都把這些話重說給我聽,讓我很是生氣。
注意措辭拿下婆婆冷淡面具,于是我好好想了一晚,想要怎樣說話才可改改婆婆的勢利。第二天,剛好休息,我平心靜氣找到婆婆,問她為什么要在鄰居親戚里亂說那些話?說我小氣、說我吝嗇、說我不歡迎客人有哪些證據?我的娘家貧窮沒有嫁妝可我也沒有要你的一分錢,父母惟愿兒女好,你常挑撥你的兒子對我不好你有什么好處?難道你不知道家和萬事興的理嗎?
婆婆從沒有見我頂撞過她。見我不旁敲側擊而是直奔主題,她臉上先是一陣掛不住的羞愧,繼而抵賴著說自己沒有說我什么,然后說如果我看不慣她她就回去……
經過這次變故之后,婆婆知道我雖然來自農村,卻不是那種一味軟弱可欺的人,也知道丈夫對我的好和信任。而我,想起公公去世得早,婆婆含辛茹苦地把兩個兒子拉扯大,謝絕了很多人的提親,都是為了兒子有一個好的將來,也實屬不易。
期待兒女們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結局是每一個父母的希望,讓她知道我不是不明白,只是從前不想說明白。但她是丈夫的母親,我應該愛她。我盡量從她的角度出發,理解她。特別是當我的母親去世后,我更是試著把她看作我的親娘。
一向粗心大意的我,下決心要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感化婆婆。一些不重要的節日比如中秋或是重陽、她的生日,原來我總是記不住,我就在備忘錄中寫著,在手機中記著。
盡我可能給她一份像樣的禮物。女兒長大了,也越來越可愛,她看著也歡喜,周六周日我也送女兒過去陪她玩一兩天。
注意措辭拿下婆婆冷淡面具,城里老人穿大紅大綠是常事,我看到她有時想穿卻又怕人笑,我就抽空陪她上街,邊走邊與她閑聊街上行人特別是中老年婦女的打扮,時時也趁機給她買一些時興的衣服。她也就越來越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