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杜亞松認為,婆媳相處,要有“邊界心”。無論是婆婆住在媳婦家,還是媳婦來到婆婆家,客隨主便,誰也別想著控制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婆媳別強求成母女
杜亞松指出,生活中很多細節,包括花錢方式、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在婆媳之間不僅會有代溝,還可能存在地域差異。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判斷誰的方式對,誰的方式錯,也不是力圖抹平那些差別,而是在保留自己邊界的前提下,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樣性。
但在傳統的婆媳關系中,無論是婆婆、兒媳還是兒子,都只強調了家庭意識,希望能盡量融入對方生活,因此,很多人都無意中在試圖改變別人的生活方式;蛘呖傆X得對方在否定自己,讓自己很不舒服。
“每個人都有自主表達對某個東西判斷的權利。我們的社會提倡多樣化,過于追求一致的婆媳關系,反而很危險。”杜亞松說。
兒子別當傳話筒
婆媳有矛盾,很多家庭選擇讓兒子當傳話筒,以互吐不滿。但杜亞松認為,“我不提倡讓先生當傳話筒,因為長時間這樣間接溝通,婆媳之間容易出現更大誤會。”他指出,最好的方式是進行“三方會談”,講明原則:
一、夫妻小家庭、丈夫的家、妻子的家,是三個家庭,任何把這三個家庭攪在一起的做法都不可取
二、媳婦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之間沒有血緣關系,任何過度試圖美化和親近兩者的做法都是徒勞的
三、夫妻之間完全契合的可能性為零,任何對對方的刻意改造都將是對自己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