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婆婆在娶了媳婦以后,認為在家中的地位已躍了一級,從此以后家中的苦差事應有人代勞。而家中的大小事也應理所當然的由長輩說了算。但在婆媳關系已基本成為一種平等的人際關系的今天,現代女性卻很少保留"權威"思想。媳婦們有獨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因此很少有人能經得起這種"傳統"的任務與挑戰。兩個不同時代、不同生活方式和觀念而相互并不了解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婆媳問題也就難免會產生。
4、三方的溝通不良
婆媳糾紛不一定從“大事”引起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家庭出生,對同一件事物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看法和做法,若是溝通不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爆大沖突。對那些家里莫名而生的“戰火”,男士既要"擺平"又要"安撫",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處理妻子與母親之間的爭執時,常常因為男士這種毫無彈性的解釋與處置,使得事情日趨惡化。男士所受的"夾板氣"也成為家常便飯了。
怎樣處理婆媳之間的矛盾呢?
首先,找到家庭的資源所在,并接近這個資源,適當拉開與傷害性人物的距離。在上面列舉的這個家庭里,兒子/丈夫能接納、容忍婆媳矛盾的雙方,具有像海一樣包容的性格,是具有最大資源的人物。兒媳可以少關注婆婆的一些具有傷害性的態度,而更多的關注丈夫的語言和行動,也就是接近資源人物以獲取能量。通過兒媳和丈夫接近而適當拉開與婆婆的距離,小家庭的分化逐漸進行;通過改變心理能量投注和實現更加積極的投注,逐漸為小家庭注入心理能量。
第二,認同、學習資源人物的做法。比如上述的這個家庭中,兒媳作為年輕的、有更大彈性的一代,可以多向丈夫的做法學習。丈夫采用了忽略傷害性態度的做法,兒媳可以和丈夫討論這種做法:"這種忽略的方法好不好呢?還有什么辦法呢?也許丈夫可以更多地參與和起到作用?"夫妻二人一起調整,從而找到一種建設性的、積極的態度和方法。
第三,更多的把心理能量投注于婆媳關系以外的世界,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愛別人的能力。比如上述家庭,兒媳可以更加積極努力的工作,并增加與丈夫在一起的生活情趣,更多的關心丈夫,通過愛來抵消和疏泄不愉快的情緒。
第四,適當滿足老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培養"分享愛的能力"。比如,在家庭氣氛比較愉快的時候,夫妻二人一起,多陪老人拉拉家常,聽聽"革命家史"。付出愛心,也就得到人情味兒,就好像往一鍋沸騰的湯里倒了一瓢涼水,讓家庭舒心、爽心、安心。
第五,在上述家庭三個人的互動中,婆婆也要逐漸接受新的家庭結構。三個人都努力,這個家庭會越變越好。而兒媳只有能處理好家庭中的關系,等到自己成了婆婆以后,才能減少"農民起義軍最終成了皇帝"這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