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系很難處理幾乎是常識,有人試圖將心比心、試圖去做婆婆的女兒。甚至有人總結媳婦應該具有婆婆表揚說謝謝,婆婆批評不頂嘴的處世方式。但是結果始終不如人意。
“喂,誰誰家的婆媳關系相處得可好呢!” 抱歉!至今為止,我還沒親耳聽說過,更別提親眼見到過。是這兩個女人不想好好相處嗎?當然不是!而是這種“相處得很好” 的可能性幾乎就沒有。我用“幾乎” ,就是沒排除那鳳毛麟角的少許,先恭喜個,呵呵!
身邊的已婚女性朋友、同事,無一例外都與婆婆“疙疙瘩瘩” ,交惡的就不用提了,最好的相處也就是勉強維持個“相敬如賓” 。注意!這可是真正的“如賓” ,絲毫沒有親人的感覺。整日和這個“賓”近距離,該有多別扭,相信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我想,不需要舉例子了吧?要的話也是毫不費力,信手拈來。那么,這場家庭內戰中有勝利者嗎?答案是:永遠沒有!只有一個可憐的“中立國” ──老公(兒子) ,就算是搭上半條命,也看不到PEACE在哪里。(唉!同情一下這些可憐的老公們,當然也狠狠地羨慕一下在百分比中占極少數的“幸運國”)
各位不要以為我的看法偏激,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大多數的女人都天生細膩、敏感,這不分年老與年少,而硬要把兩個都容易對小節耿耿于懷的女人栓在一起,結果只能是“互相傷害” 。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嗎?人與人為什么會組合在一起?有的因情,有的因誼,有的為恩,有的為利,或為某種合作所需。那你說,婆媳的組合是為的什么?很顯然,以上種種,通通都搭不上邊兒。實際的情況是,她們本來素不相識,卻又不容思考,無從選擇,被動地走在一起。這其中,有多少的不得已與無奈,甚至是無盡的壓抑與痛苦,外人又怎么能看得清呢?這也是為什么局外人的簡單說理與勸導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的原因。
試想想,兩個彼此不了解,互相也沒有愛的“標準”女人,突然出現在對方的視線里,彼此不方寸大亂才怪呢!可那又能怎么樣呢?她們摯愛的可是同一個人啊!對方的出現都讓自己產生了一份“愛被剝奪” 的焦慮,卻又不得不因了所摯愛的這個人而接納對方的介入。這種無法避免的內心沖突從那一刻起就存在了,并將終生存續著,最可怕的是還進入潛意識,形成極其微妙的“親情加敵意” 的感情復合物。而這種潛隱的敵意會在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表達也會隨著婆媳沖突的頻率而愈趨強烈。小到生活習慣,雞毛蒜皮;大到價值取向,兒孫教育……沒完沒了地上演著主角輪換但情節雷同的戲劇。我們身邊,這樣的劇情還少嗎?你敢說沒經歷過或沒見過嗎?
婆媳關系被喻為“天敵” ,婆媳相處難被視為“定理” ,這既是歷史也是現實。它的存在是再自然與正常不過的了,那些深刻而復雜的成因,稍有頭腦的人都可以看清。這也是為什么婆媳分居越來越被現代人所接受的原因,因為唯有這樣,才能給這兩個可愛女人更多的自由空間與愛護。本來就是嘛,這也根本談不上是什么“是與非” 的沖突,而是源于心理的排斥。既然如此,為什么一定要把沒有愛的兩個人硬栓在同一屋檐下?
最后,我以一部美國黑白片《青山翠谷》中的情節作結。影片中的兒子找到心愛的女人,建立起自己的小家,他打電話給父親,表示想要搬來與父母同住。
父親笑著問兒子:“你愛你的妻子嗎?”
“當然愛!” 兒子不解地回答。
“我也愛你的媽媽,一個家不能有兩個女主人,因為我愛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