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只要是和和氣氣的過日子,再窮也過得舒心幸福。但是一家人最難相處的就是婆媳了。一個是愛兒子,害怕兒子受到欺負和受到委屈。作為媳婦很多事情自己做了,可是得到的不是認可而是諸多埋怨,久而久之就積累了一肚子的委屈,不知向誰訴說,以至于激化婆媳之間的關系。下面尋醫問藥小編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如何搞好婆媳關系吧。
正確看待婆媳關系
(1)關系的特殊性。 家庭的基本關系有兩種:一是夫妻關系,一是親子關系,兩者構成了家庭結構的基礎。其它關系,如兄弟姐妹關系、姑嫂關系以及婆媳關系、祖孫關系都是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婆媳關系在家庭人際關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關系,也無血緣聯系,而是以以上兩種關系為中介結成的特殊關系。因此,這種人際關系一無親子關系所具有的穩定性,二無婚姻關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延伸而形成的。如果處理得好,婆婆和媳婦各自“愛屋及烏”——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各得其所,關系就會融洽。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則婆媳之間會出現裂痕,難以彌補。
(2)利益分歧。 婆媳同在一個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歸屬,自然也就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雙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興旺發達。這是婆媳利益一致的一面。但同時也常常在家庭事務管理權、支配權等方面發生分歧,出現矛盾,甚至明爭暗斗。我國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內”的傳統,婆婆做了幾十年的內當家,現在把權力交給媳婦,媳婦在家庭事務中唱起了主角。對這種角色的轉換,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適應。“有的婆婆雖已年過花甲,卻仍希望繼續保持在家庭中的經濟支配權,或者難以接受完全由媳婦掌握家庭經濟大權的事實;而做媳婦的也往往不甘讓步,這就難免發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婦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產生分歧。
(3)相互接納不良。 婆媳原來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性,而現在婆媳在一家生活,這就有一個逐步了解、相互適應的過程。如果適應不良,彼此不能接納,便會關系緊張,矛盾叢生。
婆媳之間有矛盾了如何處理呢?
婆媳矛盾第1條:改變不能接受的
在婆媳矛盾的時候,很多人都容易走兩個極端。一種是放任不管,老人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另一種則是什么都管,老人說什么做什么都不稱心。
單是從方法論角度說,如此做法肯定不妥。由于臨時組合,婆媳之間缺乏溝通基礎,容易產生矛盾是十分正常的。對于同居一起的公婆,媳婦不能事事都干涉,也不能放任不管。特別對于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比如溺愛孩子的問題,要勇敢地堅持原則,努力改變老人的觀念。畢竟時代不同了,老人也應該與時俱進。
切莫一味顧及老人臉面而聽之任之,到頭來害的可是孩子。而且還會導致矛盾加劇,以至于今后不可收拾。但改變也得講求方法,就是態度上要堅決,方法上要委婉,不能因為一件事鬧僵關系。切記:老人不是學生,可不喜歡小輩們給自己上課,順勢利導很重要。
婆媳矛盾第2條:接受不能改變的
俗話說得好,世界上有兩件事最難。一是把別人口袋里的錢裝進自己口袋,二是把自己腦袋里的思想裝進別人腦袋。所以說,改變一個人是不容易的,尤其要改變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頑固成形的老年人。
為此,對于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比如照顧孩子生活的方式方法問題,如果不易改變或不能改變,那么作為小輩份的媳婦,就要學會適應了。其實只要過了思想關,有時會突然發現,原來按照公婆的意思行事也挺好,也沒什么不妥。任何人都不是圣人,況且公婆的生活經驗肯定要比年輕人豐富。
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公婆。實踐雄辯地證明,惟有信任才能和睦相處。切記:不要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只要有這個想法,其實就是錯誤的開始。生活中,適應是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婆媳矛盾第3條:寬容的去適應
適應并不是一件易事,這和每個人的適應能力有很大關系。有的人很會調整心態,對外界刺激適應能力很強。而有的人卻比較封閉,追求做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人,很難和外界融為一體。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這種根本無法心情愉快共處一事的情況下,就只能采取寬容策略了。自己不想做,也不要擋著公婆做。如果怕公婆的行為影響自己的情緒,這時候倒可以采取放任的態度,躲到一處享清閑。
這樣做,雖解決不了矛盾,但可以減少因情緒互動而導致矛盾升級的可能性。也就是人們說的,“惹”不起就“躲”!切記:要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在生活中,一家子和諧相處是最根本的。與此相比,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切莫為了幸福而去制造矛盾。
如何搞好婆媳關系呢?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是不是有一定的收獲呢。其實組成一個家庭很不容易,能成為婆媳關系也是難得的緣分,遇到任何事情只要保持寬容,互相諒解的態度就很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