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當婆媳雙方混淆了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會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而漸生不滿。
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婦或抱怨媳婦的婆婆常常忽視一個現象,那就是無論婆婆還是媳婦,她們的母女關系一定比婆媳關系要好。被兒媳婦看作是“惡婆婆”的人,卻對她們自己的女兒疼愛有加,在她們的女兒眼里,“母親”、“娘家”都是無法替代的情感港灣。反過來,被婆婆認為不懂孝順的媳婦,卻總是對她們自己的母親時常惦念,關懷備至。
婆婆看到媳婦與自己的兒子結婚,走進自己的家,就會本能地形成一種預期,那就是兒媳婦應該像女兒、兒子那樣對待自己。可是往往兒媳婦因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兒媳婚后改口稱婆婆為“媽媽”,也會本能地將婆婆的行為與自己的母親相比,形成婆婆應該像母親這種預期。當雙方混淆了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而漸生不滿。
不滿的情緒出現后,婆婆和媳婦又都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誤,那就是認為婆媳關系就是婆媳關系,永遠不會變成母女關系。有的婆婆說:“無論你怎么對她好,她也不會變成你的女兒的。”媳婦就更容易說:“哪個兒媳婦是婆婆養大的?她怎么會對我像對她女兒那么好呢!”她們都不懂得通過對方的母女關系來看對方的情感和人品,來體會對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來換取真情,婆媳關系就一定會與母女關系一樣,成為家庭關系的新的情感支柱。
3、“分家單過”日漸普遍,社會結構中夫妻軸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軸依然有重要地位。
在傳統社會里,女性嫁到夫家后,對于娘家來說,已經是一盆潑出去的水。姓名被改變,或是只保留娘家的姓氏,變成“王李氏”、“張劉氏”,或是本名前冠以夫姓,成為夫家父子軸上的一個配角。娘家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家,為父母養老送終的真情表達受到了限制,而夫家也還不是自己的家,要對陌生人生出真有之情并非易事。因此,媳婦處在卑微的地位上,一熬就要幾十年,直到成了婆婆,夫家才終于變成了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