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可避免會和陌生人打交道,這讓很多有陌生恐懼癥的人感到害怕。社交不僅能顯示你口才交際的一面,還能多結識各層人物,如何談吐大方的應對,你學會了嗎?想要擺脫陌生恐懼癥,不如一起來學習下。
你或你身邊是否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景:
“我在上司面前說不清楚我的意思,表現力極差,越是想表現越是不知所措。” 龐若纖說,她29歲。
我在公司做廣告策劃,我知道自己很能干,也有很多好的ideas。但我常常當著公司高層的面,就笨嘴拙腮,根本表達不清自己的意思。就像剛才的策劃會議,我在底下和同事們討論得相當熱烈,好創意不斷涌現,精彩極了。但是,一看見公司領導,我忽然說不出話來,仿佛所有的東西都卡在了嗓子眼里,而且當我看到老總越來越緊皺的眉頭,就更是說得七零八落的,頻頻讓我在大家面前失分。
“我真的不想去參加這個同學聚會,因為我不知道穿什么才好。”楊玫薇說,她34歲。
接到老班長的電話,說下周老同學們要搞一個隆重的十周年聚會。這一星期我都心緒不寧。說實話,我也非常想念我的那些老同學,可是我一想到沒有幾件高檔衣服給自己襯臉,臉上最近新長出了好多的斑,我希望光彩照人地去,讓所有人感到我比他們活的好,否則還不如不去。于是,我借口出差逃避了。這樣的逃避已經發生了好幾回。
“我實在沒辦法在外面方便!”小欣說,她26歲。
出門在外,尋找“方便”的所在,實在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在大城市有些衛生間修得跟五星級賓館似的,干凈、舒適。但是,有些地方的衛生間,連單獨隔間的門都沒有,我實在不好意思在那里解決問題。在眾目睽睽之下,我覺得特別難為情。
心理治療師認為--恐懼社交也是病:
這三位小姐不僅僅是性格的問題,很顯然,她們不僅僅只是面對別人覺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這種對社交生活和群體的不適應而產生的恐懼和社交障礙在醫學領域上被稱為一種精神上的疾病?社交恐懼癥,也叫社交焦慮癥。
不要小看了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已是繼抑郁癥和酗酒之后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面臨的生存壓力愈來愈大,特別是網絡時代的來臨,為人們帶來了新的社交領域,若長期沉溺于網絡上虛擬社會的社交活動,則會減弱與真實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交技巧。
中國人,特別是女性多數內斂、含蓄,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交焦慮癥的判定。多半以為這只是性格上的弱點,而不是病態,或者不認為這是一種疾病,或者根本就非常忌諱說這是一種精神疾病。
醫生提醒大家,不要聽到風就是雨,不必為自己經常跟陌生人說話愛臉紅而耿耿于懷,中國女性的某些含蓄內斂的表現,并不能認定就是患了社交恐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