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女人的進化速度足以媲美“深圳速度”。經過三四十年的醞釀,終于從20世紀的90年代開始,進化出了眾多的優秀女人。
優秀女是女人進化中出現的優秀品種,可惜的是,這個世界講究的是適者生存。就如生活在終日刮著強風的小島,不會飛的小鳥才能活下來。如果你是一只很優秀的會飛翔的鳥兒,你只會被吹折翅膀掉落海中,否則,你就只能裝作不會飛翔。
現實正是如此,男人的進化速度過慢,導致適合優秀女人成家立業的男人資源減少。于是,優秀女過剩!那么,女人在哪些方面的快速進化拉開了優秀男女的差距?
從右圖可知,從1995年到2004年,女人以10%-15%的增長比例出現在各個高校的校園里,女高級知識分子的數量之多,已經深入每個社會的角落。
根據2005年《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白皮書,全國普通高等院校2004年在校女生為609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45.7%,比1995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女碩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別達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別提高13.6和15.9個百分點。
男人這時候在干什么?
女人向知識殿堂進發的進化過程中,男人反而在逃離象牙塔的頂端。在科技即是生產力的大背景下,男人除了死守著孔乙己般的“男生學理女生學文”陳腐概念外,發現自己已經部分失去了科研上的制高點。
于是,男人拿起了“女人無才便是德”的老掉牙武器,同時,他們出爐了“女博士是第三性人”的言論。
短短幾十年,女人在文科、理科、工科的學歷上已經達到最高點,用聰明的大腦赤裸裸地挑戰男人最自以為是的科研領域。于是,男人的小聰明開始玩不轉,由最初恐懼女人的智慧變成在高學歷女人前的自卑,最終淪為對高學歷女人的自尊式抗拒。
中國傳統女性一貫忍辱負重,直接說來就是不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反駁家長、丈夫甚至是孩子的意見,埋頭做事,唯唯諾諾。
但伴隨著進化的韻律,女人開始對各類束縛勇敢說“不”:對低頭走路細聲講話說不,對保守衣褲說不,對留在家里嫁人生子說不,對家庭主婦的默認身份說不,對社會歧視說不……
男人這時候在干什么?
男人繼續墨守著大男子主義當飯吃,以為世界再怎么變化,創造未來的事情總歸只有靠男人略微強壯點的肌肉才能搞定。于是,最具男女平等觀念的上海男人被他的同胞們稱為小男人。
結論: 走向社會大展身手的中國女人卻照舊背著家務事這個歷史遺留債務。而情商進化到同樣高度——能充分認識到“無論女人主外否,主內都是她的分內事”這種論斷的荒謬性——的男人太少了。于是,勇敢對枷鎖說不的“白骨精”過剩了。
女人在老早之前就被定位為不賺錢只花錢的主兒,所以一般都用“勤儉持家”來形容一個好的傳統女性,也就是指她花錢少卻能將賢內助這份工作干到最好。
但是,女人在經濟領域的進化過程中,開創了一個擁有自己財富的嶄新局面。當整個社會開放給桎梏在家庭的女人時,她們展現了極強的適應能力,開始了最激進和爆發的女人工作、創業潮流。女領導、女上級、女企業主在這個過程中,充斥了整個社會。
男人這時候在干什么?
大部分男人還在按部就班地工作、回家、吃飯、睡覺、再工作。他們延續了幾十年來的惰性,缺少積極開拓的進取精神。面對女性在工作領域的崛起,除了最開始的詫異和抱怨外,沒有任何反抗的實力。
結論: 在商業上成功的女人越來越多,她們成為了經濟領域進化中的佼佼者。同時,男人在這個領域的進化緩慢導致的數量缺少。于是,進化太快變得太過富有的白骨精們過剩了。
短短幾十年,我們看到女人的衣著從列寧裝、的確良衫、T恤到吊帶衫,從旗袍、健美褲、短褲到超短裙,每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
都說口紅和裙子是經濟的晴雨表,這句話至少證明了兩件事:1、女人的穿著打扮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2、與此同時,男人不作為。
每一次社會變革的開始,總是最先表現在服飾上。而在這方面,女人用自己做模特,一直走在了男人的前面。
男人這時候在干什么?
男人的衣著從綠軍裝、夾克衫到西裝,從襯衫到T恤。除去軍裝這個明日黃花,這些爺們就在夾克衫和西裝、襯衫和T恤之間反復游走,偶爾出現的喇叭褲、掉襠褲也最終流于小眾,淹沒在平庸的牛仔褲之中。
在自然界的各個物種中,最漂亮的一般都是雄性,譬如有著美麗尾巴的雄孔雀。但進化到我們的社會后,女人超越了男人,她們在衣裝領域以日新月異的進化速度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優勢。于是,滿大街都是時髦的女人,卻鮮有拿得出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