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凌晨6時,博客網站BlogBus的CEO竇毅在他的個人博客上寫下了關于Tag(標簽)的第一篇日志,上面寫著,“我們深信Tag的出現是分類方式‘革命性’的改變。”這幾日,他頻繁更換的MSN名字也都與這項新技術有關。
5月10日,BlogBus推出了Tag功能——博客們可以為自己的每篇日志設置1到5個Tag,這些Tag將同時被發送到Tag的全球網站Technorati。
推出Tag后的當天下午,公司服務器訪問量猛增到原來的兩倍,BlogBus在14日下午因服務器承載過大出現宕機;公司不得不再添置新的服務器。
在BlogBus的主頁上,以往的“分類”一欄如今已被醒目的黑體字“Tag”代替。在網頁上滾動顯示著100個Tag,比如“投資”、“昆蟲”、“雙魚”等。它們根據用戶對自己新日志的Tag設置不斷更新,顯示的Tag字體有大有小,字體越大表明這個Tag被用戶經常性地設置。
在Tag主頁的下端設有搜索,用戶可以輸入任何想尋找的Tag,并在BlogBus和Technorati上找到有相同Tag的日志和日志者,而在Technorati網站上,來自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用戶都可以通過他所搜索的Tag找到BlogBus上的相關日志和日志者,進而了解對方對這個Tag話題的觀點甚至是生活方式。
4月初,帶著考察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目的,亞馬遜(Amazon.com)前首席科學家韋思岸(Andreas S. Weigend)和美國風險投資公司BV Capital.的合伙人Thomas Gieselmann來到中國。BV Capital.最近剛剛投資了率先為Tag技術帶來應用與革新的兩個網站del.icio.us 和rojo.com。當聽說中國已有博客網站嘗試推出全球熱點Tag功能時,他們興奮不已。
“在Blog基礎上添置Tag功能,日志將更容易被排序和查找;眾多讀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給閱讀日志加上Tag”。5月19日,韋思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博客網站已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但Tag的發展即使在全球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Tag中國啟蒙
5月12日深夜11時40分,陳天明從朋友那里了解到Tag技術,在BlogBus上注冊并發表了第一篇日志,他設置的3個Tag名字分別是“王小波”、“青春期”和“Tag”。11時53分,陳天明驚訝地發現一個網名為ge的博客已經留下了回復,留言內容為:“通過Tag找到這里,讀了文章有感觸。”
陳天明興奮起來。他迅速進入網站的Tag主頁,發現字體大小不一的Tag,最大字體的Tag是“無標簽”和“默認分類”,但吸引他的是那些字體小而散落的Tag,如“達達主義”、“形而上學”等。
據BlogBus的CEO竇毅介紹,BlogBus原有的日志分類如“音樂”、“攝影”等已自動轉換為Tag存在,當一些用戶由于各種原因不愿對日志進行Tag設置時,其日志將被歸入“無標簽”和“默認分類”的Tag。由于Tag功能剛推出不久,目前Tag主頁上大字體的Tag主要還是“無標簽”、“默認分類”以及BlogBus原有的日志分類名。
“越來越多的博客正在認識到Tag的價值,我們發現有些用戶已經開始對自己5月10日前寫的日志按照Tag重新分類。”竇毅說。
陳天明告訴記者,他在英國的朋友田睿注冊了如Blogger.com、雅虎的yahoo360、google的orkut、微軟的space和wallop等為數不少的博客空間,目前提供Tag功能的網站并不多。
BlogBus是中國最先引進Tag理念的中文博客服務商(BSP),此舉曾經在BlogBus的內部論壇飽經爭議。
反對者堅持按照BlogBus原有的傳統分類(category)方式進行日志分類。他們認為,這將最有效地幫助用戶定位日志歸屬;他們對Tag將引起的互動效益表示懷疑,認為手工填寫分類操作的系統管理太不方便。
而支持者則認為,傳統分類更適合專業人士,Blog的天性是平民化和私人化,Tag本身就是folksonomy(普通人運用自由定義關鍵字的方式進行協作分類的活動,即“通俗分類”)文化,大眾開始用自己的語言標記內容,訪問者也可在這種語境下最便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同類。
最終,BlogBus選擇了由Tag分類全面替代傳統分類。“以往的Blog是分散的孤島,Tag能將它們相聯系并實現信息共享。”竇毅向記者表示,“BlogBus的價值會因為Tag的引入得到提升,而BlogBus也將因此具備更強的用戶吸引力和粘合力。”
“當很多博客服務開始走向傳統的門戶集約化時,可以說又回到了傳統網絡知識生產和編輯的舊路徑,甚至會傷害個體博客的知識產權和內容獨立性。”5月18日,維眾投資副總裁毛向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Tag能夠尊重用戶的個體價值并用高效的方法實現內容的智能呈現,這將是國內博客服務的一大進步。”
據毛介紹,創辦不久但已在全球享有聲譽的Technorati聚合了來自世界上眾多Blog的動態內容,它應用Tag技術將這些內容進行多角度的建立。這些Tag將不同的社會性軟件如Blog、Flickr、Del.icio.us等中同類或相關的主題抓取出來,使其構成新的信息頁面。
據竇毅介紹,BlogBus在今年年初與Technorati達成了合作意向,所有在BlogBus上設置的Tag都已被匯入這個全球的Tag大本營。目前,BlogBus作為首家提供Tag功能的中文BSP,Technorati對其實行免費支持,與此同時,BlogBus的加入也增加了Technorati的中文信息量。
“Tag的啟蒙之旅才剛剛開始。”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在BlogBus上,能隨處見到‘音樂’、‘歌詞’這樣的Tag,可見用戶還在以對待傳統分類的方式對待Tag。”
網絡上的“顯微鏡”
目前國內正有越來越多的技術愛好者在他們的博客上討論Tag技術的理念和應用前景。
去年底,伊利諾斯大學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學院的一名研究生亞當.馬西斯(Adam Mathes)撰寫了一篇論文《通俗分類——通過共享和協同的方式進行數據提煉和分類》,這篇論文在Tag討論者中廣泛流傳。
馬西斯在文章中指出,個體用戶未受控制的詞匯存在固有的局限和弱點,當這些詞匯在一個整體系統中被共享時,會因為被不同用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使用而產生語意含糊。
“但是,Folksonomy有強大的力量,它直接反映了用戶的詞匯。”他指出,這些詞匯不來自專業人士和內容創造者,而來自擁有信息的內容消費者——普通用戶。
Folksonomy因此應運而生,這是一種散秩的信息構成模式:用戶通過提取某些語言的相同部分獲得相關信息,這些不具關聯性的信息只有在對其提取時才呈現相對緊湊的組織結構。Google是這種模式的代表,它成功提供了一個搜索的解決方案,但還需要更有效的信息組織方式和檢索方式。
他在論文總結中寫到,“Folksonomy把收集信息的工作從獨立的專業手段轉變為一種社區分享的協作方式,這是一種值得在未來系統建設中考慮采用的模式。”
韋思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相信最有價值的Tag都是讀者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由作者創造。”
他認為互聯網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在第一階段,用戶通過類似FTP(文件傳輸協議)的服務獲得信息;第二個階段是超鏈接,用戶通過目標搜索在網站上得到一些超鏈接結果,并由此獲得相關網頁和信息;Tag技術是第三個階段,它將帶來一些集成了大量高效功能的產品,幫助用戶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但Tag的應用還需要如運算法則和機器職能等來創造和完善。
毛向輝認為,類似Tag的基礎技術在推動Blog和其它社會性軟件成為新一代“殺手級應用”方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用戶隨手對自己的內容增加一些個性化的Tag,就對這些內容產生了重新認識,更容易把過去、現在的所有思維串聯;其次,Tag可以快速在一個公共信息空間創建一個信息剖面,智能聚合相關信息。這種能力可以產生很多應用價值。”他表示。
“Tag技術看似簡單,但卻有很強的信息穿透力。如果說以往我們是用放大鏡去搜索網絡,Tag和今后圍繞它的更多技術和工具可以說是網絡上的‘顯微鏡’,讓有價值的信息更細致地呈現。”毛向輝說。
瞄準“標簽”投廣告
“Tag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機會。”韋思岸認為,它無疑會吸引那些聰明而具備眼力的風險投資公司。“它們將引導具有Tag理念和技術的公司,這些公司和巨大的消費群體結合將構筑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型。而事實上,Tag已經有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
韋思岸表示,Tag有兩個潛在的商業模型,它們是廣告和增值服務。“Tag由搜索技術演變而來,廣告很可能是它比較穩定、長期的商業模式,但目前Tag新技術的使用和推廣者都還未將Tag真正完善地應用,這需要一段時間。”
竇毅告訴記者,Tag的商業價值不可估量。比如在″手機″的Tag下放各類手機廠家的分類廣告,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利潤來源。″當用戶通過不同的角度獲取Tag的信息頁面時,與這些主題緊密相關的廣告價值將得到體現,這比Google的上下文廣告更有精確度。”
目前,在BlogBus的Tag主頁上,已經有一些淘寶賣家注冊后發布的商品Tag,少量Tag是一些企業產品的簡介和推廣。
毛向輝認為,任何圍繞知識和數字媒體的新商業模型,包括網絡廣告,都可以從Tag技術中獲得提升。真正能夠充分利用Tag技術的社會性軟件,會借助人們的參與讓不同的商業模型取代傳統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