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春市的宋女士把家里剛裝了半年的網線給扯了,為此,上初二的兒子正跟她鬧別扭,覺得媽媽“既LT(老土),又DC(獨裁)”。讓宋女士生氣的,兒子總在網上聊天,一張嘴就是“烘培雞”、“偶稀飯”、“母代”這類讓她一頭霧水的詞,“有時候跟兒子交流都成了難題”。
如今的中小學生,經常張口閉口甩出一串新詞“9494”、“7456”、“cu”……,撲面而來的這些確實讓部分家長和老師“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卻讓青少年們津津樂道。
這些是語言還是符號?為何能夠流行一時?
這些新鮮詞匯構成復雜,有的是由方言改編,如“母代”,沒得,沒有(南京發音);“唔系”,不是(廣東發音);“灰常灰常”,非常非常等。有的來自外語,如high,指“興奮”;“大丈夫”,意為“沒問題”(日語)。還有的,是以漢語拼音簡寫來指代,如BT,變態;MP,沒品;PF,佩服;rpwt,人品問題,等等。數字和符號也很流行,如4242,是啊是啊;848,不是吧;7456,氣死我嘍;T-T,表示哭;|-P,表示捧腹大笑等等。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些詞匯絕大部分是網絡的產物,在孩子們中的流行始于韓國暢銷小說《那小子真帥》,其表述方式新鮮有趣,一下吸引了大批年輕讀者。之后一批跟風之作又將這種手法借鑒了起來,形成了一股風潮。
由于這些小說情節多圍繞校園中的故事,風格多輕松而充滿青春氣息,語言多幽默而平易近人,讀者多為正讀中學的少男少女。而小說中的語言符號絕大部分代表了人的表情與心情,因此,看不懂這些符號,也不妨礙對小說的閱讀。對中學生來說,這樣的青春小說賣點就在于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專家指出,這是新潮作家和商家的一種創意,而這種創新恰恰迎合了現在中學生獵奇的心理。
一提起網絡語言,初中生劉暢就眉飛色舞,一套一套的:“我爸媽老聽不懂,還得解釋來解釋去的,費勁!本來就不愛和他們說話,現在感覺越來越有隔閡,簡直懶得和他們說話。
中學生小李表示很能接受這樣的文字:“這些早就在同學間的網絡聊天和手機短信里流行了,覺得很親切,讓人很容易就接受。”
初二學生魏丹說,她爸爸就經常主動向她學習“新語言”,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她也非常愿意給大人講,因為她覺得這“非常有助于增進彼此的理解、增強家庭的和諧”。而且,她為有這樣一個“緊跟時代”的爸爸而驕傲。
語言代溝顯然已逐漸上升為家長和青少年交流的一個障礙。共青團吉林省委副書記李曉杰日前在參加一個會議時講述了一件讓她記憶深刻的事:有一次,她到長春市一所小學與學生們座談,一個小男孩問她:你會唱《流星雨》嗎?你知道“一個小美眉,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小麻麻,她覺得很‘BUBU’是什么意思嗎?”
李曉杰感慨地說:“是否會唱流行歌曲和理解新語言,成了我能否與他們溝通的一張通行證。只有和孩子們進入到共同的話語空間,才能更好地與孩子交流,才能進入他們的世界。”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金振邦指出,學生使用“新語言”是很正常的現象,老師、家長一味阻止是行不通的,同時,這對老師和家長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要不懂即學,避免因語言不通而產生溝通障礙;另一方面,還要去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語言”,“畢竟這類語言不規范”。
但也有專家提出,這種“符號化語言”更適合嘗一時之鮮,它完全不能對歷經千百年的傳統語言文字進行顛覆,更無法代替傳統文學寫作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