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天開始,網絡詞匯就應運而生。每年、每月甚至每個星期都會有很多全新的網絡流行詞匯產生。然而,網絡詞匯卻沒有因為它的紅火而得到《現代漢語詞典》等語言權威的承認。前段時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更將使用網絡語匯的限制重點放在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方面。 網民們不干了。近一周以來,最流行網絡詞匯的評選在各大論壇和網站上如火如荼地展開。這股風潮統統沖著一個問題而來:中國網民總數已突破1億,在這1億人口中流
網絡詞匯靠邊站?
“大蝦”、“斑竹”、“菜鳥”、“灌水”、“美眉”……一系列在網絡上十分流行的網絡語言在最新的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卻都沒有收錄。對這一問題,《現代漢語詞典》修訂主持人之一晁繼周研究員介紹,他們一直非常關注此類詞語,但沒把這些詞語囊括到新版《現漢》中。
晁繼周解釋說:“首先這類詞語只是社會中一部分人在使用,并沒有發展到全社會廣泛使用的程度,所以這些網絡語言不符合我們挑選新詞的標準———普遍性;其次,網絡語言更新快,比如‘恐龍’、‘青蛙’這些詞語曾經盛行一時,但現在即使在網絡中出現的頻率也不如原來多了,所以,網絡語言不符合我們挑選新詞的另一個標準———穩定性。”(據北京娛樂信報)
而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在前段時間表決通過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使用網絡語匯的限制重點放在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方面。
在之前的審議中,一些委員提出原草案中“漢語文出版物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匯”的規定限制過嚴。大家認為,漢語文出版物種類眾多,包括期刊、圖書、電子出版物等。像圖書、期刊這類出版物針對其讀者群使用一些網絡語匯是可以的。但教科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出版物,對語言文字使用有示范和規范的重要作用,應對其使用網絡語匯予以規范。同時考慮到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較大,也應當對其使用網絡語匯作出限制性規定。
為此,該“辦法”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匯。新聞報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比如PK等網絡詞匯。(據中國消費者報)
網友聲音:網絡詞匯惹著了誰
———“恐龍”、“青蛙”這些詞語曾經盛行一時,因為現在在網絡中出現的頻率不如原來高,所以,就把網絡語言歸為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典》挑選新詞的另一個標準———穩定性。那么,詞典里不是有更多使用率更少的生僻詞匯嗎,為何仍一直不肯放棄?
———網絡詞匯的產生,大多是由于它們的直觀易解,是語言一種全新的發展。比如一個“頂”字,不比“支持”來得更形象嗎?
———人與人的交流,需要的是一種相處的和睦,網絡詞匯從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就像論壇主人正式名稱是版主,現在大家都叫“斑竹”,不是更可愛更文雅?何樂而不為?
———其實,網絡詞匯更多地揉合了全國各地的經典方言以及各行各業的流行語。“稀飯”是“喜歡”的意思,就來源于廣東話;“馬賽克”這個詞最早是指一種裝飾材料,后用來形容一種影碟機故障,而現在如果在網上寫東西,忽然發現有些話不知該如何表達時,就可以說“馬賽克”,舉例:……我吃得很飽,于是“馬賽克”……這種表達方式比“此處作者刪去5個字”有畫面感得多,你會覺得原來語言是這么的有意思。
人氣網絡詞匯選登:
年輕人不叫年輕人,叫———小P孩(純屬為可愛的效果)
首發不叫首發,叫———沙發(體現了首先回帖的壇友的優越感)
這樣子不叫這樣子,叫———醬紫(連讀的結果)
好不叫好,叫———強。強不叫強,叫———弓雖(前一半的原因不詳,后一半屬于搞笑拆字)
尷尬不叫尷尬,叫———汗(源于卡通畫)
提意見不叫提意見,叫———拍磚(北京話演變而來)
不要不叫不要,叫———表(兩字連讀,就像“甭”就是不要)
不喜歡不叫不喜歡,叫———吐(夸張)
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強(都是周星星的錯)
看美女不叫看美女,叫———鑒定(好像更具專業角度)
打耳光不叫打耳光,叫———874(源于MOP上一個打耳光圖片的代碼)
修改圖片不叫修改圖片,叫———PS(對某圖片處理軟件的縮寫)
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暈(看不懂當然眼暈)
自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天開始,網絡詞匯就應運而生。每年、每月甚至每個星期都會有很多全新的網絡流行詞匯產生。然而,網絡詞匯卻沒有因為它的紅火而得到《現代漢語詞典》等語言權威的承認。前段時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更將使用網絡語匯的限制重點放在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方面。
網民們不干了。近一周以來,最流行網絡詞匯的評選在各大論壇和網站上如火如荼地展開。這股風潮統統沖著一個問題而來:中國網民總數已突破1億,在這1億人口中流行的語言的尷尬地位還要持續多久?